張博維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在邁向新時代的路程中,信息時代智能化的裝備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工業上也開始步入智能操作,機器代替人工已普遍至極。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每個行業的人才都在行業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全國各地吸納人才的政策層出不窮,人才的需求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特色。更何況在工業4.0 時代,專業人才的可貴性不言而喻,人才是不可缺少的,而適合工業4.0 時代的工業工程人才更難得,因此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工業4.0 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最終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工業4.0 時代不單單是生產方式的轉變,還囊括管理、服務及運輸,這也需要其他新技術的支持與幫助。實際上,工業4.0 就是IT 技術和工業技術的融合,多種技術的交織融合是工業4.0 時代的顯著特色,也是一大亮點。技術交織融合推動工業工程發展,智能化系統讓車間工人從單調一成不變的工作中解放,他們就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業務創新上,保持高效率的工作。
面對全球制造業的格局,世界各國制定出了適合各國國情的策略,這也表示各國在調整制造業的發展,工業4.0 時代已經到來,全國各地的工業生產正在發生巨大轉變,但目前的我國制造業大都處于工業2.0 及工業3.0,因此工業4.0時代的系統升級面臨的挑戰巨大。所使用的智能化系統流程是交叉協同的,因此跨領域、跨專業的人才是工業4.0 時代所需要,不僅能有著優秀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有協調管理的能力。但就目前來看,當前專業型人才能夠熟練解決專業問題,但缺乏對復雜的系統甚至跨學科問題的解決能力。
在工業4.0 時代,智能生產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和機器自組織化,要求人才有著過硬的綜合能力,能夠在數字化時代中創新創造。培養工業工程人才的高校需要在本科期間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使人才具備處理工程問題的多角度意識。
時代在進步,工業在發展,隨著一次次工業時代的變化,培養人才的目標也在變化。工業革命從1.0 時代到如今的4.0 時代,從“蒸汽時代”的教育現狀到以流水線生產為主而培養的電氣化工程技術人才,再到信息技術革命而實現高度自動化后開始培養跨學科的通識人才。目前,工業4.0時代的來臨,對滿足未來社會與工業4.0 的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我國對于4.0 時代工業工程的人才培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工程學生應該積極準備。
大多數對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方法是通過定性分析的,在大環境下的當前局勢,市場需求的人才到底是怎樣的,而國家的人才不滿足市場的原因又是怎樣的情況,在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后,才會就問題提出符合行業趨勢和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模式。當今學者對工業4.0 時代中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很少,但也提出了一些系統的策略與建議,對于如今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有一定的幫助。通過對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研究,我國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提出更好的策略來完善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一種是將學生工程能力作為第一位,屬于工科的范疇,注重工程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設計能力和應用能力。另一種是工業工程隸屬于管理學院,本科制教育,四年系統學習基礎專業知識,從最初了解到深入的探究,達到畢業標準要求才授予學位。然而,說起理論知識,大多數學生滾瓜爛熟,熟記于心,唯有實際操作能力方面薄弱,理論與實際不能聯系在一起,不是我們這個時代要培養人才的目標。一旦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畢業生往往會摸不著頭腦,工程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加強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探索出更完善的模式。
(1)重視扎實基礎。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也在與時俱進,重視基礎知識的牢固性,打好基礎才會有能力去理解其他相關領域知識。基礎學科相當于一座房子的地基,是能夠保持未來發展的穩定性的,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工業4.0時代,人才培養的迫切性顯而易見,適應時代的工業工程人才一定有著扎實的基礎,而所有的前提是基于專業等基礎知識的學習。無論如何,人才培養模式怎樣轉變都無法逃離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重視扎實基礎是必要的一個步驟。
(2)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知識固然重要,實踐能力也必不可少。在工業4.0 時代,工業工程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重視基地實習、校外實習的方法,增強教學方法的轉變,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企業實習等方式重視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的確很重要,實踐環節和其同等重要,對生產的路線或者原理能實際運用,為工業生產帶來新的生機,做到創新生產,在這個大時代才能緊跟步伐,提高對專業的興趣,做到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這樣一來,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就會自覺投入精力和時間,教學效果也會明顯增強,對于能力的培養也會起效果。
(3)綜合化課程設置。確定一個專業,主攻一個方向并不代表只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這遠遠不夠,復合型人才需要多學科知識積累,這就要求培養人才時課程設置多樣化,既要滿足基礎課及專業課學習,又要有相關課程的設置,可以給學生更多學科知識的選擇。在教學專業課程上,課程設置時既要體現專業化,又要綜合化,確保深度的同時也要確保廣度,讓學生在打好本專業基礎的同時,又能擁有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背景,當然課程設置有一定的針對性,培養學生在所學專業的社會競爭力。
工業4.0 時代人才培養不能只專注于理論知識的培養,單一的專業區分度,更應加強與橫向學科的交流。各年級、各專業學科之間的設置的聯系性,打破學科本身的界限,依照學生水平,從全方位角度出發規劃多學科的交叉設置。培養人才不止理論知識掌握牢固,基礎寬厚,更能善于將理論運用于工業實踐,能積極適應工業時代的變化的人才。工業4.0 時代,人才需要在一個領域,在有深度的同時還要有知識的廣度,對相關領域也了解甚多,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準確的溝通,達到這樣的水平就要結合多方面的知識來自我提高。工科、理科專業學生也應加強文學的修養,只有對知識運用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邏輯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4)考核標準評價體系完善。人才培養的焦點應該是能力提高,不能單單只靠一張試卷就說明所有的學生能力,不能僅僅依靠閉卷考試,課程考試的改革也是重要的。理論考試只注重考核理論知識的掌握,高分數的學生未必能在實際工業應用中熟練運用,試卷的分數不是唯一的法寶。考核方式可以根據設置課程的目標,設置多種符合教學目標的考查形式,例如,開閉卷考試、實際操作測試等,督促學生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專業能力考核,在對理論考核嚴格要求下增加對實踐、實驗的考核,根據一定的評分標準合理的開展。
工業4.0 時代培養人才的模式需要隨時代而革新,是各種體系的完善,是綜合資源的協調配合的成果。而目前高校內的學科考核基本是理論課開閉卷考試或是最后撰寫論文作為考核參考,雖然設置了實習環節,但并不重視,也沒有相關的考核,這也導致了學生只是看看,并不動手操作,只思考老師告訴的問題而對其他問題視若無睹,造成思維的懶惰性。完善的考核制度和鑒定制度能對學習成果評價更合理,一旦考核體系完善,對實習成果進行檢驗,也會增加學生緊迫感,對培養高端工業工程人才目標的實現會有所幫助。
工業4.0 時代工業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培養外,還要在綜合化的培養體系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當然不局限于專業能力。在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中,真正做到學生能力的檢驗,而不是單純的分數。在將通識教育作為基礎再建立專業教育,在齊全的學科設置中培養高質量人才,拓展全面能力,讓人才適應工業4.0 時代,讓工業4.0 時代不乏擁有創新創意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綜合職業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