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曲聰聰,張曉朦,張冰,林志健,吳嘉瑞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029)
《本草綱目》為明代李時珍所撰,集16世紀以前藥學之大成,是一部劃時代的科學巨著。全書分五十二卷,共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 096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云:“舊本蟲魚部三品,共二百三十六種。今析出金、石二部。”又云:“金石雖若頑物,而造化無窮焉。身家攸賴,財劑衛(wèi)養(yǎng),金石雖曰死瑤,而利用無窮焉。是以禹貢、周官列其土產(chǎn),《農(nóng)經(jīng)》、軒典詳其性功,亦良相、良醫(yī)之所當注意者也。”體現(xiàn)了李時珍對金石類藥物的重視。筆者以金部、石部為研究對象,探討李時珍對金石部有毒中藥的識毒、用毒、防毒、解毒思想。
《本草綱目》中金石類中藥共161種(含附錄諸石27種),其中金部42種,石部119種。梳理藥物下設(shè)的“氣味”項中有毒無毒的闡釋,統(tǒng)計得到金石部有毒中藥共33種,其中金部有毒中藥14種,石部有毒中藥19種,共占金石類中藥的20.5%,其毒性有“有毒”“小毒”“微毒”之分。見表1。33種毒性中藥多為辛、溫、平之品,具體藥物毒性及性味見表2。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現(xiàn)代臨床應用較多的部分有毒金石類藥物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如朱砂,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朱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朱砂中的汞成分易被機體吸收至血液中,最終導致細胞的正常代謝受損,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常表現(xiàn)出腹痛、惡心及嘔吐等癥狀,嚴重的將會導致膿血便或是尿毒癥等[1]。再如雄黃,雄黃主要成分是四氧化四砷,還含有一定量的三氧化二砷,其中三氧化二砷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超劑量或長期按一定劑量服用會導致蓄積中毒,造成肝腎損傷[2]。
以金屑、金漿、銀屑、銅礦石、石腦油、雄黃、雌黃、石膽、石硫磺、土黃、石灰等33味有毒金石類藥作為研究對象,從附方應用、鑒別識藥、炮制減毒、配伍應用、用藥禁忌五方面具體分析其用毒防毒思想。
表1金石部中藥毒性情況
Tab.1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inshiclassification

部別有毒小毒微毒合計金部72514石部172019
表2金石部有毒中藥具體毒性分級情況及性味
Tab.2ToxicityclassificationanditspropertyandflavoroftoxicChinesemedicineinJinshiclassification

部別藥物性味毒性分級金金屑平、辛有毒金漿平、辛有毒銀屑平、辛有毒銀膏大寒、辛有毒赤銅屑平、苦微毒銅礦石寒、酸小毒銅青平、酸微毒密陀僧平、咸、辛小毒錫寒、甘微毒古文錢平、辛有毒銅弩牙平微毒諸銅器有毒鐵平、辛有毒生鐵微寒、辛微毒石水銀寒、辛有毒粉霜溫、辛有毒銀朱溫、辛有毒雄黃平、寒、苦有毒雌黃平、辛有毒石腦油苦、辛有毒石炭溫、甘、辛有毒石灰溫、辛有毒石膽寒、酸、辛有毒礜石大熱、辛有毒特生礜石溫、甘有毒砒石暖、苦、酸有毒土黃熱、辛、酸有毒硵砂溫、咸、苦、辛有毒石硫磺溫、酸有毒黃礬酸、澀、咸有毒火藥酸、辛小毒神丹溫、辛小毒煙藥溫、辛有毒
2.1附方應用 金石部藥后附方共計1122首,舊方260首,新增862首。其中33味有毒藥后附方共353首,舊方72首,新增281首方。可以看出有毒金石類藥物被使用的頻率較高,占金石部附方的31.5%。
縱觀《本草綱目》金石類藥的用法,內(nèi)服多作丸、散劑,可緩釋藥力,減輕峻烈之性。外用則具有多種方法,如雄黃藥后附方62首,新增方49首,涉及病證有小兒諸、骨蒸發(fā)熱、傷寒咳逆、偏頭風病、卒中邪魔等,內(nèi)外用法接近20多種,外用有敷、貼、涂、嗅、塞、浸泡、煙熏等,內(nèi)服全為丸、散劑型[3];再如石膽,藥后附方20首,新增方15首。涉及病證有老小風痰、喉痹喉風、口舌生瘡、齒痛及落、小兒齒疳、鼻疳等20種,內(nèi)用多為研細入散劑,其次為做丸劑服用,外用有涂、敷、抹、搽、泡湯洗、灌耳等。
2.2鑒別識藥,謹防誤用 李時珍注重用藥安全,其在書中多處注明辨別金石藥物真?zhèn)蔚姆椒ǎ瑥娬{(diào)不可誤用錯用,糾正了前人的錯誤經(jīng)驗,如雄黃,李時珍曰:“武都水窟雄黃,北人以充丹砂,但研細色帶黃耳。丹房鏡源云:雄黃千年化為黃金。武都者上,西番次之。鐵色者上,雞冠次之。以沉水銀腳鐵末上拭了,旋有黃衣生者為真。”不僅指出了雄黃與丹砂相混該如何分辨,還交代了如何鑒別雄黃優(yōu)劣真?zhèn)蔚姆椒āT偃缡懀暗曰馃芍撸貍我病M坑阼F及銅上燒之紅者,真也……所熬之釜,久亦化為銅也。此乃煎熬作偽,非真石膽也,不可入藥”。意即將藥材涂于鐵或銅器上燒灼變紅者則為真品,同時也指出了各種偽品的鑒別方法。對于錫,指出“蘇恭不識鉛、錫,以錫為鉛,以鉛為錫。其謂黃丹、胡粉為炒錫,皆由其不識故也,今正之。 ”
2.3炮制減毒 金石類藥多為體重堅實之物,不易煎煮亦不宜多服,且有毒之品藥性峻烈,經(jīng)過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緩和藥性后才適合入藥。在金石部33味有毒中藥中,設(shè)修治專項的有11味藥,占比33.3%。其他未設(shè)修治項的也多經(jīng)過炮制后方做藥用。
李時珍總結(jié)了前人的炮制經(jīng)驗,在有的藥物中還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如石硫磺,李時珍曰:“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卜剜空,入硫在內(nèi),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此修治一欄中,還有雷敩提出的炮制方法,相比之下,李時珍的方法更為便捷。再如雄黃,李時珍的“用米醋入蘿卜汁,煮干用,良”比之雷敩[4]的“每雄黃三兩,以甘草、紫背天葵、地膽、碧棱花各五兩……,曬干再研用”更為簡潔。
李時珍在總結(jié)前人的炮制經(jīng)驗時,對于一些錯誤的方法進行了更正,如銀屑,陶弘景認為“當以水銀研令消”,蘇恭認為應“以水銀消之為泥,合硝石及鹽研為粉…”,但是銀與水銀、硝石、鹽在一起煉制,最終可生成氯化高汞、氯化亞汞、硝酸銀、氯化銀等劇毒物[3],故李時珍指出銀屑“入藥只用銀箔易細,若用水銀鹽硝制者,反有毒矣”。
2.4配伍應用 中藥配伍應用的歷史相當久遠,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藥物配伍應用的記載,《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不僅有配伍用藥的方劑記載,還提出了君臣佐使和性味組合的論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最早提出中藥配伍理論,其提出的七情和合為論述中藥配伍理論的總綱。《本草綱目》集明以前配伍用藥經(jīng)驗之大成。金石類有毒中藥的合理應用,與七情配伍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二卷的序例中專列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篇,其中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臨床中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故歸納該篇中金石部有毒中藥的“相畏”配伍,具體見表3。
表3金石部有毒中藥配伍應用(相畏)
Tab.3CompatibilityapplicationoftoxicChinesemedicineinJinshiclassification(incompatibility)

部別藥物相畏金部金屑畏水銀、翡翠石、余甘子、驢馬脂金漿畏水銀、翡翠石、余甘子、驢馬脂赤銅屑畏蒼術(shù)、巴豆、乳香、胡桃、慈姑、牛脂錫畏五靈脂、伏龍肝等10種石部水銀畏磁石、砒石、黑鉛、硫黃等21種粉霜畏硫黃、蕎麥稈灰雄黃畏南星、地黃、萵苣、地榆、黃芩等17種雌黃畏黑鉛、胡粉、芎、地黃、獨帚等11種石膽畏牡桂、菌桂、辛夷、白微、芫花礜石畏水砒石畏冷水、綠豆、醋、青鹽、消石等17種硵砂畏一切酸漿水、醋、烏梅、牡蠣等17種石硫磺畏細辛、樸消、鐵、醋、黑錫、豬肉等26種
2.5臨床用藥禁忌 《本草綱目》對用藥禁忌十分重視,中藥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飲食禁忌等[5]。配伍禁忌是指在用藥過程中應避免配合使用的藥物,如“十八反”“十九畏”,《本草綱目》未設(shè)十九畏歌訣,但在金石毒性藥條目下找到水銀畏砒石、狼毒畏密陀僧、硫黃畏樸硝。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論述:“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可見服藥期間注意飲食禁忌的重要性。李時珍即在《本草綱目》第二卷序例中服藥食忌一條列出硵砂、礜石忌羊血,并強調(diào)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鲙、腥臊陳臭諸物;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古代醫(yī)藥家很早就對妊娠禁忌藥有所認識,早在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即載有6種墮胎作用的中藥,隋代《產(chǎn)經(jīng)》記載 82 種。妊娠期間服用某些藥物,可能引起胎動不安,甚至流產(chǎn)。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二卷序例下妊娠禁忌藥物一條中列出了水銀、錫粉、硵砂、砒石、硫黃、雄黃、雌黃等金石類有毒藥。這些有毒金石藥藥性峻烈,婦女妊娠期間應禁止服用,這對于指導婦產(chǎn)科臨床用藥有重要意義。
《本草綱目》中設(shè)有“百病主治藥”兩卷,其中設(shè)有“諸毒”一節(jié),專門論述各種中毒現(xiàn)象及如何運用藥物治療[6]。金石藥多具毒性,李時珍在認識其毒性的基礎(chǔ)上,專門提出了解金石毒的方法。金石中毒一項有砒石毒、礬石毒、硇砂毒、硫黃毒、雄黃毒、丹砂毒、水銀毒、輕粉毒、石英毒、鐘乳毒、石炭毒、生金毒、生銀毒、錫毒、銅毒、鐵毒、土坑毒氣等,其中還指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為金石部有毒中藥的安全用藥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見表 4。
表4解金石毒藥物或食物
Tab.4DetoxifyingdrugsanddetoxifyingfoodsofJinshiclassification

金石毒類別解毒藥一般金石毒甘草、大青、麥門冬、人參等46種砒石毒米醋、烏柏根、白芷、郁金、白扁豆等28種礬石毒黑大豆汁、白鵝膏硵砂毒綠豆汁、浮萍硫黃毒金星草、胡麻油、米醋、飛廉、細辛等15種雄黃毒防己丹砂毒藍青汁、咸水水銀毒黑鉛、炭末、金器輕粉毒黃連、貫眾、醬汁、黑鉛壺、斑鰲、豬肉石英毒麻鞋、石燕、醇酒、雞子、豬肉鐘乳毒雞子清、豬肉石炭毒冷水生金毒白藥子、余甘子、翡翠石、鶴鴿肉等8種生銀毒蔥汁、雞子汁、鴨血、鴨通汁、銀蛇、水銀錫毒杏仁銅毒慈姑、胡桃、鴨通汁鐵毒慈石、皂英、豬犬脂、乳香、貘屎土坑毒氣豬肉
李時珍在認識金石類藥物毒性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解金石毒的方法,但我們對此應持科學的批判態(tài)度,表4中大多數(shù)解毒藥物或食物沒有經(jīng)過臨床實驗的證明。如輕粉,為水銀、膽礬和食鹽用升華法制成的氯化亞汞( Hg2Cl2),汞化合物對人體具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作用,并能抑制多種酶的活性,引起中樞神經(jīng)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如出現(xiàn)精神失常、胃腸道刺激癥狀和消化道出血等,嚴重時發(fā)生急性腎衰竭而死亡。目前臨床已有輕粉及含輕粉的中藥外用不良反應的報道,但關(guān)于其解毒方法尚無統(tǒng)一標準。文獻[7]報道解救汞中毒可以在服用相關(guān)藥物后繼服牛奶或羊奶300~400 mL,或生雞蛋十余個,以使蛋白與汞結(jié)合,延緩吸收。李時珍提出的豬肉、斑蝥解輕粉毒可能與蛋白質(zhì)解汞毒有關(guān),但臨床還沒有相關(guān)實驗,其論述缺乏科學依據(jù)與一定可行性。故合理用藥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guī)定輕粉的每日內(nèi)服劑量不能超過0.1~0.2 g,外用應當“適量,研末摻敷患處”[8],臨床用藥時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并結(jié)合患者的體質(zhì)等因素,控制劑量及療程等。
金石類中藥多有毒之品,李時珍在總結(jié)歸納前人用藥經(jīng)驗時,更正了許多錯誤之處。對于一些言不符實、濫用藥物之處進行了批判,其更加注重用藥安全。古代方士用金石行煉丹之術(shù),多認為金石類久服可輕身延年,但李時珍對此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方士爾言,不可信”,如對于金漿,李時珍曰:“《別錄》、陳藏器亦言久服神仙。其說蓋自秦皇、漢武時方士傳流而來,豈知血肉之軀,水谷為賴,可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腸胃乎?求生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李時珍在水銀這一味藥中指出:“大明言其無毒,《本經(jīng)》言其久服神仙,甄權(quán)言其還丹元母,《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但他同時也肯定了水銀的功效,認為其“不可服食爾,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又如丹砂的氣味一欄中記載“甘,微寒,無毒”,但李時珍明確指出:“丹砂,《別錄》云無毒,岐伯、甄權(quán)言有毒,似相矛盾。按《何孟春余冬錄》云:丹砂性寒而無毒,入火則熱而有毒,能殺人,物性逐火而變。此說是也。”丹砂,即朱砂,現(xiàn)代臨床用藥炮制時亦忌火煅,經(jīng)火煅會形成氧化汞,產(chǎn)生劇毒,故只可生用[9]。
由此可以看出,李時珍在繼承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時,還結(jié)合了自己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知識,對前人許多錯誤之處進行了更正,為后人提供了更加完善正確的金石部有毒藥的臨床使用參考。例如在礜石這一味毒性藥中,李時珍道:“……夫因減食而服石,食既進則病去,藥當止矣。而猶服之不已,恃藥妄作,是果藥之罪歟?”又如砒石,“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今之收瓶酒者,往往以砒煙熏瓶,則酒不壞,其亦嗜利不仁者哉?飲酒潛受其毒者,徒歸咎于酒耳”。李時珍認為治病當中病即止,病去則停藥,不分時宜濫用藥物才會導致中毒,金石類藥多為體堅重實之物,不易于煎煮亦不宜多服,且有毒之品,藥性峻猛,經(jīng)過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緩和藥性后才適合入藥,金石部有毒中藥通過炮制、配伍、控制使用劑量等減毒手段亦可以在臨床應用中安全發(fā)揮療效。
基于“識毒-用毒-防毒-解毒”思想對《本草綱目》中有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的藥物警戒思想十分豐富[10],該書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寶貴的金石類有毒中藥的認識與臨床實踐經(jīng)驗,為后人臨床應用金石部中藥提供了參考,值得認真研究歸納。但對于李時珍提出的論述,我們應當科學客觀地進行批判與繼承,書中許多內(nèi)容沒有科學依據(jù),且缺乏可行性。如有毒金石藥物的中毒解救措施等內(nèi)容,還有待更多臨床試驗的研究證實,以期更好地為現(xiàn)代臨床金石部中藥的安全合理應用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