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范增鋒,王紹斌,劉 斐
(潞安集團總醫院神經外科,山西 長治 046200)
交通性腦積水是由于患者腦脊液的流出受阻或吸收障礙所致。該病的致病因素為患者患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膜炎、顱腦損傷、靜脈栓塞、腦膜癌等。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視神經乳頭水腫、頭痛、嘔吐及復視等。對交通性腦積水患者進行CT檢查及MRI檢查時可發現其腦室擴張、腦溝正?;蛳?。目前,臨床上對交通腦積水患者常進行手術治療,以降低其顱內壓,改善其腦部的神經功能[1]。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腦室-腹腔分流術均為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常用手術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效果。
將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潞安集團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40例交通性腦積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40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2例,女8例;其平均年齡為(45.4±3.2)歲;其平均病程為(6.2±1.1)d。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13例,女7例;其平均年齡為(45.6±3.1)歲;其平均病程為(6.1±1.2)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潞安集團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這4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經頭顱CT檢查及MRI檢查確診其病情為交通性腦積水。2)其精神狀況良好。其排除標準為:1)患有進行手術治療的禁忌證。2)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3)合并有高血壓。4)合并有糖尿病。5)合并有肝、腎等器官的功能性疾病。6)合并有惡性腫瘤。7)其對治護的依從性較差。
在術前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對伴有腦室出血或感染的患者進行腦脊液常規檢查及生化檢查。在術前30 min,取2 g頭孢曲松鈉(生產廠家:開封豫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4117)溶入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然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在患者的右肩下墊一個枕頭,將其頭部向左側轉90°(一般對患者的右側腦室進行穿刺)。確定患者腦部穿刺點的位置后,在其腦部穿刺點處做一個直切口或馬蹄形切口。根據分流管上貯液器的體積確定對患者顱骨進行鉆孔的直徑。對患者的顱骨進行鉆孔后,切開其顱骨下的硬腦膜。對患者硬腦膜下的無血管區進行穿刺,然后在其枕部、額部及后頂部進行鉆孔。為患者分離皮下隧道,然后為其安裝分流管。使分流管從患者頭部的切口處進入,經其耳后、頸部、胸部直至其上腹部。在患者左腹的麥氏點處做一個斜形切口,逐層分離其皮下組織。將分流管的末端置入患者的腹腔。使分流管連接分流閥門,并固定分流管。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后,為其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協助患者取右側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在患者腰椎的L4~L5椎間隙上確定穿刺點。在穿刺點處做一個約1.0 cm的切口,經切口垂直進針約4 cm,有落空感后拔出針芯。待患者的腦脊液流出后,旋轉穿刺針至針頭指向患者的骶尾側,拔出針芯。將分流管置入患者的腰大池,置入的深度為5.0 cm,待有腦脊液流出后拔出穿刺針。在患者左側髂嵴處做一個切口,為其分離皮下隧道,經皮下隧道將分流管插入切口。在患者左側的麥氏點處做一個斜形切口,逐層分離其皮下組織。將末端分流管置入患者的腹腔,置入的深度約為20 cm。剪去患者多余的分流管,將分流管連接分流閥門,并固定分流管。為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后,逐層縫合其皮膚切口。在術后,為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治療,連續治療5 d。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接受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腦積水的消失情況、病情的復發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d)住院的時間(d)研究組 20 61.2±10.6 3.4±1.1 11.1±3.5對照組 20 71.4±11.2 6.4±1.4 18.6±5.4 t值 2.958 7.535 5.212 P值 0.000 0.000 0.000
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腦積水的消失率為95%(19/20),對照組患者腦積水的消失率為80%(16/20),兩組患者腦積水的消失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57,P=0.151)。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為5%(1/20),對照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為20%(4/20),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57,P=0.151)。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積水的消失情況、病情的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以往,臨床上對交通性腦積水患者常進行開顱手術,但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目前,臨床上對交通性腦積水患者常進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或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相比,對交通性腦積水患者進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其手術的時間更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2-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腦積水的消失率及病情的復發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對交通性腦積水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應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以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與應用腦室-腹腔分流術相比,用腰大池-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臨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