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賽,季小娟,成 浩
(啟東市人民醫院骨一科,江蘇 啟東 226200)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此病好發生于老年人群[1]。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因身體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2-4]。選用合適的手術方案對其進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臨床上常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治療股骨頸骨折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為了探討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啟東市人民醫院接診的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擇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啟東市人民醫院接診的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其病情符合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6]。這些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年齡在60~84歲之間,平均年齡(68.9±3.2)歲;其中致傷原因為跌倒摔傷的患者有14例,為從高處墜落的患者有16例,為發生車禍的患者有10例。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年齡在60~85歲之間,平均年齡(68.5±3.8)歲;其中致傷原因為跌倒摔傷的患者有15例,為從高處墜落的患者有14例,為發生車禍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等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對合并有內科疾病的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待其身體狀況恢復后,對其實施手術治療。在術前,為其靜脈滴注抗生素[7]。為對照組患者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對其骨折端進行復位。使用3枚AO加壓空心螺釘對骨折端進行固定。在確認固定效果理想后,關閉切口。為研究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協助其取患肢在上的側臥位。以其髖關節外側作為手術入路,切斷其髖關節外旋肌群。沿股骨頸切開關節囊,取出股骨頭。對股骨髓腔進行擴髓處理,并在其中灌注骨水泥。將合適型號的人工股骨頭假體的柄端置入骨水泥內。在確認復位效果理想后,沖洗術區,關閉切口。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評價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年時其髖關節功能的改善情況。采用Harris評分系統評價患者的髖關節功能[8]。該評分系統包括髖關節疼痛、髖關節畸形、髖關節活動度、行走時是否需要輔助裝置、行走距離、穿襪子、系鞋帶、坐椅子、爬樓梯及跛行的情況等評分項目,分值范圍為0~100分。患者的Harris評分越高,表示其髖關節功能越好。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多于對照組患者,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s )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h) 住院的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40 40 120.95±24.53 98.75±18.67 4.5546 0.0000 14.37±2.16 15.29±2.43 1.7896 0.0774 287.09±34.26 250.81±26.58 5.2916 0.0000 11.44±2.57 77.09±19.62 20.9832 0.0000
在術后,研究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5%)發生肺部感染,有1例患者(占2.5%)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有1例患者(占2.5%)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有1例患者(占2.5%)發生褥瘡,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4/40);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占7.5%)發生肺部感染,有2例患者(占5%)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有3例患者(占7.5%)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有3例患者(占7.5%)發生褥瘡,有5例患者(占12.5%)發生骨折不愈合,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0%(16/40);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
在術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術后半年、術后1年,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相比,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的對比(分,±s )

表3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的對比(分,±s )
92.48±5.11 92.34±4.97 0.1242 0.9015組別 例數 術后1個月 術后半年 術后1年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40 40 82.38±5.19 60.93±3.28 22.0962 0.0000 89.94±5.23 87.82±5.01 1.8513 0.0679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主要是由遭受車禍、發生跌倒摔傷及從高處墜落所致。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因合并有基礎疾病、身體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9-10]。選用合適的手術方案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對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11]。以往臨床上常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其肺部感染、褥瘡、泌尿系統感染、髖關節內翻、骨折不愈合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高[12-14]。近年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治療股骨頸骨折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本次研究中,啟東市人民醫院對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為對照組患者采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為研究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多于對照組患者,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盡管研究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更長,術中的出血量更多,但其術后恢復較快。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術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說明,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近期療效較好,能夠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且安全性較高。上述研究結果與Ollivier等[15]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