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燦
(濱海縣人民醫院,江蘇 濱海 224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該病患者可出現持久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甚至引發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危及其生命[1]。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在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的輔助下進行PCI可清晰地顯示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性質及穩定性,指導手術醫生準確地為其選擇球囊支架,并確定球囊的壓力,進而可降低其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3]。本文以近年來在濱海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接受PCI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在對該病患者進行PCI中的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濱海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這100例患者的入選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其胸痛持續的時間>30 min/次。3)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顯示,其ST段抬高的幅度>0.2 mV。4)對其進行心肌標志物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肌鈣蛋白及肌紅蛋白等的水平均明顯升高[4]。5)對其進行Allen試驗的結果為陰性,可對其進行經橈動脈穿刺。6)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這100例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其生命體征不穩定。2)合并有嚴重的肝、腎、腦功能障礙。3)合并有惡性腫瘤。本次研究獲得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這100例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1組和試驗2組,每組各50例患者。試驗1組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19例;其年齡在42~68歲之間,平均年齡(58.20±6.10)歲;其從發病至就診的時間在30 min~5 h之間,平均時間(3.35±1.05)h;其中,有20例高血壓患者,有15例糖尿病患者,有15例血脂異常患者。試驗2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17例;其年齡在42~66歲之間,平均年齡(58.03±5.05)歲;其從發病至就診的時間在30 min~4.5 h之間,平均時間(3.15±1.02)h;其中,有20例高血壓患者,有16例糖尿病患者,有14例血脂異常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試驗1組患者進行PCI。具體的治療方法為:使患者取平臥位,用濃度為1.0%的利多卡因對其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患者的右橈動脈進行穿刺,待其出現血流噴射后,將超滑直導引導絲送入其橈動脈,然后退出穿刺針,置入6 F橈動脈鞘。沿鞘管注入硝酸甘油及肝素,防止患者發生血管痙攣。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定其病變血管的部位。沿導絲將支架球囊導管送至病變部位,對該部位進行擴張。再次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檢查,確定其支架擴張良好、無動脈夾層及穿孔發生。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撤出球囊導管和導絲,拔除鞘管,對穿刺孔進行加壓包扎。術后對患者進行12 h的右腕關節制動。對試驗2組患者在血管內超聲檢查的指導下進行PCI。使用由Jomed公司生產的血管內超聲成像儀和超聲導管。導管的外徑為2.9 F,探頭的頻率為30 MHz。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對患者進行橈動脈穿刺及抗凝的方法與試驗1組患者相同。沿著導絲置入血管內超聲探頭導管,使其通過病變血管的狹窄處和冠狀動脈支架,直至血管的遠端,然后將其與超聲圖像分析儀相連接。按照0.5 mm/s的速度撤回超聲探頭導管,標記好斑塊遠端和近端的圖像。根據超聲圖像選擇尺寸適宜的支架,沿導絲將支架球囊導管送至病變部位,擴張球囊,然后將支架球囊導管退至引導管內。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檢查,確認其支架擴張充分、無動脈夾層及穿孔發生。對患者進行術后處理的方法與試驗1組患者相同。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的指標(包括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所用球囊支架的直徑、術后病變血管最小管腔的直徑、術后冠脈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和術后(包括術后住院期間、出院后1個月內、3個月內及6個月內)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術后心臟不良事件包括心絞痛復發、充血性心力衰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等。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術中所用球囊支架的直徑相比,P>0.05。與試驗1組患者相比,試驗2組患者病變血管最小管腔的直徑較大,術后其冠脈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時間(min) 球囊支架直徑(mm) 病變血管最小管腔直徑(mm) 術后冠脈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試驗 1 組 50 66.07±26.02 3.19±0.38 2.69±0.36 8.65±8.41試驗 2 組 50 75.73±24.65 3.24±0.37 2.98±0.37 4.43±6.07 t值 0.369 0.472 2.750 2.078 P值 0.127 0.638 0.008 0.003
術后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相比,P>0.05。出院后1個月內、3個月內、6個月內試驗2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均低于試驗1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結束后不同時間兩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對比 [n(%)]
心肌缺血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對該病患者進行早期冠狀動脈再灌注是提高其生存率、改善其預后的關鍵。進行PCI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標準手術。不過,在進行該手術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無法清晰地顯示其血管腔(如支架內血管的最小橫截面積等)的具體情況,術后其心房纖顫、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5]。近年來,臨床上在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的輔助下進行PCI,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在進行該手術的過程中,手術醫生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患者血管的切面、病變血管腔內的詳細情況,安全地擴張球囊支架,并辨認其冠脈內膜纖維化及鈣化的情況,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手術的效果和安全性[6-8]。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的輔助下進行PCI可擴大其病變血管管腔的直徑,降低其術后冠脈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并降低其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這對于保障PCI的安全性、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均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