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齡
(畢節市中醫院兒科,貴州 畢節 551700)
外感發熱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病[1]。小兒機體的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其抵抗力較差,容易出現發熱的癥狀。外感發熱患兒可出現咽部疼痛、扁桃體腫大等癥狀。該病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快的特點。如果處理不當,可使該病患兒出現高熱、抽搐的癥狀,可影響其生命安全[2]。研究發現,在對外感發熱患兒進行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為其使用耳尖放血療法進行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聯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間畢節市中醫院收治的150例外感發熱患兒。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年齡為2~7歲,其平均年齡為(4.9±0.8)歲;其中,男性患兒和女性患兒分別有38例、37例。對照組患兒的年齡為3~7歲,其平均年齡為(5.0±0.8)歲;其中,男性患兒和女性患兒分別有39例、36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患兒出現咽喉疼痛、吞咽困難的癥狀,其扁桃體鮮紅或出現腫大,其血液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可明顯增多[3],其體溫為38.1℃~40℃,其病程>2 d[4]。
為對照組患兒使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進行治療。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用法是:用開水沖服。年齡為6~11個月的患兒,每次服1~2 g,每日服3次;年齡為1~3歲的患兒,每次服2~3 g,每日服3次;年齡為4~6歲的患兒:每次服3~4 g,每日服3次;年齡為7~9歲的患兒,每次服4~5 g,每日服3次;年齡≥10歲的患兒,每次服6 g,每日服3次。為觀察組患兒在使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進行治療的基礎上(方法與對照組患兒相同),為其使用耳尖放血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醫生用拇指對患兒的一側耳廓進行輕輕地按揉、提捏。當觀察到患兒的耳廓發生充血后,將其耳屏對折。用濃度為75%的酒精對患兒耳尖的皮膚進行消毒。擦拭干凈該部位的皮膚后,用1寸毫針快速地刺入患兒的耳尖,擠出幾滴血后,用無菌棉球按壓其針刺部位進行止血。然后,對患兒對側的耳尖進行放血。告知患兒的家長在治療期間要讓患兒多喝水、多休息,讓其吃清淡的食物。
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30 min、1 h、2 h、4~6 h時其體溫的變化情況。
1)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其體溫下降至正常的水平。2)有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其體溫下降>1.5℃。3)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其體溫未下降或在升高[5]。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在治療后的不同時間,觀察組患兒的體溫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表2 在治療后的不同時間兩組患兒體溫的比較(℃,±s )

表2 在治療后的不同時間兩組患兒體溫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治療后的30 min治療后的1 h 治療后的2 h 治療后的4~6 h對照組 75 38.5±2.5 38.0±2.3 38.8±1.5 37.1±1.5觀察組 75 37.3±2.2 37.2±2.1 37.5±1.2 36.2±1.3 t值 8.118 4.312 6.179 4.008 P值 <0.05 <0.05 <0.05 <0.05
外感發熱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病。導致小兒出現外感發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小兒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導致其出現外感發熱的主要原因。病毒和細菌是導致小兒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發熱、流鼻涕、咽部腫痛、舌苔發黃是外感發熱患兒主要的臨床癥狀。該病患兒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可進一步發展,使其出現食欲下降、貧血、體質變差等癥狀,不利于其生長發育[6]。過去,臨床上主要使用西醫療法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以幫助其降低體溫,緩解其臨床癥狀,但易使其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小兒的臟腑嬌嫩,其形氣未充、氣血不足,易受外邪的侵襲,這是導致小兒出現外感發熱的病理基礎。在本次研究中,為兩組患兒均使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進行治療。該藥的藥物成分是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炒)、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對外感發熱患兒進行治療,可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導滯的功效。耳尖放血療法是中醫臨床上一種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耳尖放血治療,可以起到調節陰陽、疏通經絡、清熱解毒、調和氣血、醒腦開竅、扶正祛邪、鎮靜鎮痛的功效。研究發現,對外感發熱患兒進行耳尖放血治療,可有效地促進其體溫降低[7]。耳部不但是人體的聽覺器官,還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經絡關系密切。耳尖在耳廓的最高點,居于陽位。外來之邪主要侵襲患者的陽經、陽位。因此,采用耳尖放血療法對外感發熱患兒進行治療,可以透邪退熱,起到疏通經絡、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患兒。可見,聯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可提高該病患兒的治療效果,促進其體溫盡快恢復正常。這與李麗華[8]的研究結果相符。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