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芹
(莒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山東 臨沂 276600)
牙周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一種牙周組織慢性感染性疾病。據調查,在我國有9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病[1]。該病患者若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牙齒可出現松動、移位甚至缺失,進而可引發牙列畸形和咬合創傷。對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其牙齒形態異常、咀嚼無力等問題。有研究顯示[2],在控制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牙周炎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正畸治療,可有效地糾正其牙齒咬合畸形,增加其牙槽骨的密度,改善其臨床癥狀。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進行正畸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莒南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7例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39)和研究組(n=38)。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19~58歲,平均年齡為(31.25±4.28)歲;其病程為6~23個月,平均病程為(12.58±4.39)個月。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18~59歲,平均年齡為(31.77±4.69)歲;其病程為6~24個月,平均病程為(12.74±4.21)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對患者的患牙進行潔治、刮治,為其調整牙齒的咬合關系,清除其牙菌斑,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必要時可對其進行附著齦增寬術、牙周翻瓣術等手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及正畸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在對患者進行正畸治療前,全面評估其牙周的狀況,在其牙周炎癥消退后,對其進行直絲弓矯治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在靠近患者患牙牙齦的位置放置托槽,為其粘接磨牙頰面管。利用輕力NiTi圓絲將患者的牙齒排列整齊。根據患者患牙處骨吸收的程度、剩余的牙槽骨量為其逐漸增加支抗力。調整患者上下前牙的咬合關系,將其上前牙和下前牙排列整齊,使用多用唇弓壓低其散開、伸長的前牙,用不銹鋼方絲關閉其牙弓的間隙。最后,為患者安裝進口的麻花絲舌側固定保持器。告知患者在治療期間要定期清潔口腔矯治器,保持其口腔的清潔、衛生。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在治療前后其各項牙周指標的水平。牙周指標包括牙周探診的深度(PD)、菌斑指數(PLI)、齦溝出血指數(SBI)、探診后出血(BOP)的陽性率、平均牙周附著喪失(AL)值。
1)顯效:治療后,患者牙周疼痛、牙齒松動及牙周溢膿的癥狀完全消失。2)有效:治療后,患者牙周疼痛、牙齒松動、牙周溢膿的癥狀均有所改善。3)無效:治療后,患者牙周疼痛、牙齒松動、牙周溢膿的癥狀均無改善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PD、PLI、SBI及AL值均小于治療前(P<0.05),其BOP的陽性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PD、PLI、SBI及AL值均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BOP的陽性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其各項牙周指標水平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其各項牙周指標水平的比較(±s )
注:a表示與本組患者治療前相比,P<0.05;b表示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PD(mm) PLI SBI BOP的陽性率(%) AL值(mm)研究組 38 治療前 4.12±0.08 1.34±0.04 2.71±0.12 82.56±2.09 4.95±0.47治療后 3.62±0.11ab 0.85±0.07ab 1.68±0.13ab 47.36±1.58ab 3.51±0.14ab對照組 39 治療前 4.10±0.09 1.35±0.08 2.73±0.09 83.05±2.14 4.91±0.42治療后 3.83±0.15a 1.07±0.10a 2.16±0.15a 68.62±2.54a 3.89±0.23a
牙周病包括發生于深層牙周組織的牙周炎及發生于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對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只能消除其牙周組織的炎癥,無法改善其牙齒形態異常、咀嚼無力等癥狀。有研究顯示[3],在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牙周的炎癥消退后對其進行正畸治療,可改善其牙齒的咬合關系,消除其患處的閉合性損傷,促進其出現移位的牙齒復位,增強其牙齒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對牙周病合并前牙移位患者進行正畸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