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劉地發,徐 杰,周捷波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南通 226600)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手術是臨床上治療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而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癌細胞已經發生遠處轉移,不宜接受手術治療。現階段,臨床上對晚期食管癌患者主要是進行化療,以延緩其病情的發展,延長其生存期[1]。在本文中,筆者對南通大學附屬海安人民醫院腫瘤科收治的6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雷替曲塞聯合順鉑對此類患者進行化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學附屬海安人民醫院腫瘤科收治的6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病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得到確診,其癌細胞均發生了遠處轉移,其KPS評分為60~90分,且其預計的生存期均超過3個月[2]。其中,排除存在化療禁忌證及治療中斷的患者。將其中使用氟尿嘧啶聯合順鉑進行化療的32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其中使用雷替曲塞聯合順鉑進行化療的33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3例;其年齡為48~71歲,平均年齡為(61.02±3.55)歲;其中,有食管鱗癌患者22例,有食管腺鱗癌患者10例;癌細胞發生腹腔轉移、肝轉移、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肺轉移及胰腺轉移的患者分別有16例、9例、4例、2例與1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3例;其年齡為50~73歲,平均年齡為(62.34±3.76)歲;其中,有食管鱗癌患者24例,有食管腺鱗癌患者9例;癌細胞發生腹腔轉移、肝轉移、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肺轉移及胰腺轉移的患者分別有15例、10例、4例、3例與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用氟尿嘧啶聯合順鉑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化療,每21 d為1個化療周期,共進行2個周期的化療。氟尿嘧啶的用法是:在1個化療周期內的第1天~第5天,用750 mg/m2的氟尿嘧啶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順鉑的用法是:在1個化療周期內的第1天~第5天,用20 mg/m2的順鉑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用雷替曲塞聯合順鉑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化療,每21 d為1個化療周期,共進行2個周期的化療。順鉑的用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雷替曲塞的用法是:在1個化療周期內的第1天,用3 mg/m2的雷替曲塞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15 min內滴注完畢。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化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等)的情況。
完全緩解(CR):經治療,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且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未出現新的腫瘤。部分緩解(PR):經治療,患者腫瘤的體積縮小70%以上,且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其腫瘤體積未增大,未出現新的腫瘤。部分緩解(PR):經治療,患者腫瘤的體積縮小30%~70%,且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其腫瘤體積未增大,未出現新的腫瘤。病情穩定(SD):經治療,患者腫瘤的體積縮小或增大均未超過30%,且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未出現新的腫瘤。病情進展(PD):經治療,患者腫瘤的體積增大超過30%,或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出現了新的腫瘤。病情的緩解率(RR)=(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病情的控制率(DCR)=(CR例數+PR例數+SD例數)/總例數×100%[3]。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RR和DCR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的比較[n(%)]
在用藥期間,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和Ⅲ級、Ⅳ級骨髓抑制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氟尿嘧啶聯合順鉑的化療方案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采用該化療方案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將其體內的癌細胞殺滅,但同時也會對其腫瘤周圍的正常細胞產生毒性,從而可使其出現較為嚴重的毒副反應[5]。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雷替曲塞聯合順鉑的化療方案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雷替曲塞是一種喹唑啉葉酸鹽類似物,可特異性地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S)的活性。此藥在進入人體后可在葉酰多聚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迅速轉化為多谷氨酸類化合物。此類化合物可在腫瘤細胞內潴留,并對腫瘤細胞內TS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可抑制腫瘤細胞DNA的合成,最終起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6-7]。另外,有文獻報道稱,雷替曲塞所導致的不良反應較輕,患者對此藥的耐受性較好。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雷替曲塞聯合順鉑對晚期食管癌患者進行化療的近期療效較為理想,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