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鳳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埌東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孕酮是調節女性生殖系統功能的重要激素。該激素可以降低孕婦子宮平滑肌的興奮性,進而可抑制其子宮的收縮。在孕早期,為孕婦補充孕酮,可以使其子宮處于靜止的狀態,有利于其胚胎著床。先兆性流產孕婦血清孕酮的水平>25 ng/ml,說明導致其發生先兆性流產的原因并非是黃體酮功能不足,無需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只需告知其臥床休息。血清孕酮的水平為12.5~25 ng/ml的先兆性流產孕婦需要接受保胎治療[1]。地屈孕酮是一種口服孕激素。研究發現,將地屈孕酮應用于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保胎治療中的效果較為理想[2]。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地屈孕酮治療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2月至12月期間在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埌東醫院接受治療的245例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將其中的12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將其中的125例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1~39歲,其平均年齡為(24.8±5.89)歲。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2~39歲,其平均年齡為(23.9±6.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均讓其口服葉酸、維生素E進行治療,告知其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肌內注射黃體酮針和口服黃體酮膠囊的方式進行治療。每次為患者肌內注射20 ml的黃體酮注射液,每日注射1次。黃體酮膠囊的用法是:口服,100 mg/次,2次/d。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肌內注射黃體酮針和口服地屈孕酮的方式進行治療。黃體酮注射液的用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地屈孕酮的用法是:口服,10 mg/次,2次/d。每隔3~5 d為患者檢測1次血清孕酮的水平,連續對其治療2周。停藥后,每隔3~5 d為患者檢測1次血清孕酮的水平,連續檢測2周。
統計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痛、注射部位的皮下出現硬結)的發生情況。
1)顯效:治療后,患者腹痛、陰道流血的癥狀完全消失,其血清孕酮的水平>40 ng/ml,其胚胎發育正常。2)有效:治療后,患者腹痛、陰道流血的癥狀均有明顯改善,其血清孕酮的水平為25~40 ng/ml,其胚胎發育正常。3)無效:治療后,患者腹痛、陰道流血的癥狀均無改善或在加重,其血清孕酮的水平<25 ng/ml,其胚胎停止發育。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表2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是一種常見的先兆流產。該病是妊娠期一種常見的并發癥[3]。孕酮是由卵巢中的黃體分泌的。黃體分泌充足的孕酮可以維持母體的有效妊娠[4]。如果孕婦血清孕酮的水平較低,易使其發生先兆流產。因此,應及時為黃體功能不全的孕婦補充黃體酮,以促進其體內孕酮的分泌。臨床上常用黃體酮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治療,以提高對其進行保胎治療的成功率[5]。過去,臨床上常用肌內注射黃體酮針和口服黃體酮膠囊的方式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治療。但是使用該方法進行治療的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血清孕酮的水平升高的速度較慢,在停藥后其血清孕酮的水平下降明顯,需要長時間用藥治療。長時間使用該方法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治療,易使其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不良反應,可降低其對治療的依從性,進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近年來,地屈孕酮被廣泛地應用于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臨床上常用肌內注射黃體酮針和口服地屈孕酮的方式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使用該方法進行治療的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血清孕酮的水平升高的速度較快,在停藥后其血清孕酮基本上能維持在正常的水平,并且可明顯縮短其用藥的時間[6]。地屈孕酮屬于逆轉黃體酮衍生物,對孕激素有著高度的選擇性。為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使用地屈孕酮進行治療,可有效地補充其機體所需的孕酮,為胚胎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
綜上所述,將地屈孕酮應用于對黃體功能不全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治療中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