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平
(常州市鐘樓區郭偉平中醫診所,江蘇 常州 213000)
眩暈是指因機體對空間定位出現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癥狀。頸性眩暈是指由椎動脈供血不足所導致的眩暈。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頸性眩暈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2]。此病患者除了存在眩暈的癥狀外,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耳鳴、頭痛、眼球震顫等癥狀。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多數頸性眩暈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壓[3]。目前,西醫對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主要是進行對癥治療,但效果一般。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本文中,筆者對郭偉平中醫診所收治的31例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針刀聯合中藥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郭偉平中醫診所收治的31例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的診斷標準。2)對其進行頸部X線平片檢查顯示其頸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椎間盤突出,鉤突和上關節突增生,寰椎后結節上翹等。3)存在不同程度的眩暈、惡心、耳鳴、頭痛等癥狀。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其合并有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或舒張壓≥110 mmHg)。2)對進行針刀治療存在禁忌證。3)病歷資料缺失或治療中斷。在這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齡為32~65歲,平均年齡為(47.14±5.46)歲;其病程為6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5.86±2.57)年;其中;有1級高血壓(收縮壓為140~159 mmHg或舒張壓為90~99 mmHg)患者22例,有2級高血壓(收縮壓為160~179 mmHg或舒張壓為100~109 mmHg)患者9例。
用針刀聯合中藥對這31例患者進行治療。用針刀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俯臥位,讓其將兩手放于額下。根據其疼痛部位并結合對其進行頸部X線平片檢查的結果,用針刀在其上下項線之間的項平面上、頸椎橫突、頸椎棘突、頸椎關節突、枕大神經出口處等部位尋找敏感的壓痛點,并對壓痛點進行標記和消毒。用針刀在其上述壓痛點處垂直進針,逐層松解其黏連、痙攣的肌肉組織,松解的程度以患者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宜。若患者存在頸椎關節錯位的情況,應采用正骨手法糾正其錯位的頸椎關節,恢復其頸椎的力學平衡。治療結束后,用消毒紗布按壓其進針點1 min,然后用輸液貼對其進針點進行保護。每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3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4個療程。在用針刀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在患者第1頸椎的橫突處進針時要控制好進針的深度,且勿進針過深,以防刺傷其椎動脈。2)在松解患者第2頸椎兩側的肌肉組織時,需在其棘突的左右緣進針。3)對于枕項部筋膜增厚的患者,應采用撥針(即松筋針)松解其枕項部的筋膜。4)對于存在頭暈、昏沉癥狀的患者,應用粗號針刀刺入其百會穴、四神聰穴及枕外隆突處1~2 mm,進行減壓放血。用中藥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是:以陰陽為綱并結合患者具體的脈象、中醫證候等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對其進行治療。對于脈象為沉、澀、弱、弦、微等陰脈表現且存在畏寒怕冷、肢冷自汗、大便溏薄、面色晄白、小便清長等中醫證候的患者,采用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等中藥方劑對其進行治療。對于脈象為洪、滑、數、動等陽脈表現且存在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小便短赤、大便干燥、心跳偏快、夜間盜汗、手足心發熱等中醫證候的患者,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等中藥方劑對其進行治療。連續治療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4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的相關規定將這31例患者的療效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臨床治愈:經治療,患者眩暈、惡心、耳鳴、頭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其血壓水平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患者眩暈、惡心、耳鳴、頭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其血壓水平明顯改善。有效:經治療,患者眩暈、惡心、耳鳴、頭痛等癥狀有所減輕,其血壓水平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眩暈、惡心、耳鳴、頭痛等癥狀未減輕,其血壓水平未得到改善。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并比較這3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水平。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31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接受了2個療程的治療,有16例患者接受了3個療程的治療,有8例患者接受了4個療程的治療。其中,治療結果為臨床治愈的患者有6例,為顯效的患者有19例,為有效的患者有6例,無患者治療無效,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31/31)。
治療前,這31例患者收縮壓的平均水平為(161.24±10.45)mmHg,其舒張壓的平均水平為(98.76±9.87)mmHg。治療后,這31例患者收縮壓的平均水平為(135.28±8.43)mmHg,其舒張壓的平均水平為(89.72±7.95)mmHg。治療后,這31例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這31例患者血壓的水平(mmHg,±s )

表1 治療前后這31例患者血壓的水平(mmHg,±s )
時間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31 161.24±10.45 98.76±9.87治療后 31 135.28±8.43 89.72±7.95 t值 10.828 3.981 P值 0.000 0.000
頸性眩暈屬于眩暈的一種。頸椎病患者是頸性眩暈的高發群體。對此病患者進行頸部X線平片檢查可見其頸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頸椎不穩并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等病理改變[5]。患者的頸椎一旦發生上述病理改變就會導致其頸椎周圍的組織出現急慢性炎癥反應,使其頸椎周圍的肌肉組織出現瘢痕或發生黏連,刺激和擠壓其頸椎周圍的神經和血管,從而可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而機體為了維持頭部的血流灌注,就會將血壓升高,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患者罹患高血壓。故頸性眩暈患者多伴有高血壓。中醫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眩暈”的范疇,其病機主要是頸部發生病變,引起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使頭失所養,或陰虛陽亢,使“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口問》中語)。中醫主張從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等方面著手對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這31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中治療結果為臨床治愈的患者有6例,為顯效的患者有19例,為有效的患者有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接受治療后,這31例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低于接受治療前,P<0.05。可見,用針刀聯合中藥對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用針刀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可通過針刺、挑撥、松解等手段減輕其頸部肌肉痙攣、黏連等癥狀,降低其肌張力和筋膜的張力,從而可改善其頸部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另外,用針刀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還可降低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輕其細小動脈痙攣的癥狀,降低其周圍血管的壓力,從而可起到降血壓的作用。在采用中藥對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時,結合其脈象、中醫證候等對其進行辨證施治,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綜上所述,用針刀聯合中藥對頸性眩暈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其眩暈的癥狀,降低其血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