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江蘇 泰州 2253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病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容易發生心律失常,從而可加重其病情。胺碘酮是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胺碘酮對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但患者在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期間易出現惡心、嘔吐、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從而可影響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因此,臨床上應對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減少其不良反應,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在本文中,筆者對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58例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效果。
將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58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入院的時間為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這些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其中,排除患有腦血管疾病、癲癇、阿爾茨海默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15例(占51.72%),女14例(占48.28%);其年齡為51~80歲,平均年齡為(65.57±7.73)歲;其冠心病的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06±2.53)年。在Ⅱ組患者中,有男16例(占55.17%),女13例(占44.83%);其年齡為50~82歲,平均年齡為(65.06±7.51)歲;其冠心病的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25±2.4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1.2.1 治療方法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抗心絞痛、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控制血壓和血糖、改善心功能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同時用胺碘酮對其進行治療。胺碘酮(生產企業:天津市中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263;規格:0.2 g/片)的用法是:口服,0.2~0.4 g/次,1次/d,每天的最大用藥量不可超過0.6 h,連續用藥8~10 d。
1.2.2 護理方法 對Ⅰ組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及生活護理等常規護理。對Ⅱ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方法是:1)病情觀察。在患者入院后,讓其絕對臥床休息,為其連接心電監護儀,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對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密切監測其心率變異性、Q-T間期等指標。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對于心絞痛癥狀嚴重的患者,讓其及時服用抗心絞痛的藥物。若患者在用藥后其心絞痛的癥狀仍未得到緩解,應遵醫囑為其應用鎮痛劑。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協助其吸氧。2)健康宣教。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向其介紹冠心病與心律失常的相關知識(如二者之間的關系、治療冠心病與心律失常的方法及預防心律失常發生的方法等),告知其胺碘酮的治療效果、用法用量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等,以提高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3)心理護理。絕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在發生心律失常后均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易導致其情緒低落,從而不利于其康復。在患者入院后,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耐心傾聽其訴說,從側面了解其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不同心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從而幫助其減輕心理壓力,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4)用藥監護。在患者服用胺碘酮后,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觀察其Q-T間期是否存在延長的情況。若其Q-T間期存在長間歇、竇性靜止的情況,且其心率低于40次/min,應立即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1]。5)胺碘酮所致不良反應的觀察。在患者服用胺碘酮后,詳細記錄其用藥的時間,并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向患者介紹服用胺碘酮后常見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心動過緩、便秘、肝功能異常、頭暈、視力下降等。告知患者在出現上述不良反應后要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不可自行處理。6)胺碘酮所致不良反應的處理。惡心嘔吐:讓患者減少用藥量或停藥,并指導其食用低鹽、低脂的食物,以減輕其上述癥狀[2]。心動過緩:讓患者立即停藥,對其進行心電監護,并遵醫囑用山莨菪堿、地塞米松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肝功能異常:讓患者減少用藥量或停藥,并遵醫囑用保肝藥物對其進行治療。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服用胺碘酮后發生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心動過緩、肝功能異常等)的情況。在兩組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調查方式為匿名調查)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總滿意率=(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胺碘酮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0.34%與41.38%,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胺碘酮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分別為79.31%與96.55%,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的比較
冠心病是指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其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進而造成其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病[3]。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此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缺少體力活動、患有高血壓、飲食習慣不良等也是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此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延長,其病情可逐漸加重,易出現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從而可危及其生命[4]。臨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在合并心律失常后,其心輸出量可明顯減少,從而可縮短其心臟的舒縮時間,使其出現胸悶、氣短、乏力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胺碘酮對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用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的機制是:此藥可阻滯鉀離子內流,延長心室、房室結、心房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使心肌細胞不應期趨于一致,從而達到改善心律失常的目的[5]。此藥的半衰期較長,可達40天左右。此藥易引起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心動過緩、便秘、肝功能異常、頭暈、視力下降等。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期間,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整理護理是一種集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為一體的護理模式。在本文中,Ⅱ組患者在接受整體護理后,其胺碘酮所致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Ⅰ組患者。這與何素華[6]的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使用胺碘酮進行治療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顯著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其用藥的安全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