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珍蕾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安徽 安慶 246003)
在重癥監護室(ICU)接受治療的患者其病情普遍較重,多需要接受機械通氣,以輔助其呼吸。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需要對其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可給其帶來較大的痛苦,易使其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1]。為了減輕此類患者的應激反應,應對其進行必要的鎮痛、鎮靜治療。在本文中,筆者對在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接受機械通氣的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接受機械通氣的90例患者。其中,排除神志清醒及經治療無效死亡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有男24例(占53.33%),女21例(占46.67%);其年齡為21~77歲,平均年齡為(54.65±6.47)歲;其中,接受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的患者有22例(占48.89%),接受氣管切開術與機械通氣的患者有23例(占41.11%)。在Ⅱ組患者中,有男25例(占55.56%),女20例(占44.44%);其年齡為23~78歲,平均年齡為(55.71±6.63)歲;其中,接受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的患者有19例(占42.22.%),接受氣管切開術與機械通氣的患者有26例(占57.7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與機械通氣。在此期間,對Ⅰ組患者實施醫生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方法是: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疼痛情況及應激反應的嚴重程度等為其制定鎮痛、鎮靜方案,護士負責落實該方案,且不可擅自更改鎮痛、鎮靜藥物的使用量。在此期間,加強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管道護理及皮膚護理等。對Ⅱ組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方法是:1)成立鎮痛、鎮靜管理小組,組長由ICU的護士長擔任,組員為全科的護理人員。邀請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對接受氣管插管的ICU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的目的、方法及操作流程。在培訓結束后,對小組成員進行嚴格的考核,考核通過后讓其上崗。2)在對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前,協助醫生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情、情緒狀態、疼痛情況及應激反應的嚴重程度等。醫生負責制定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基本方案和目標,護士負責對患者接受鎮痛、鎮靜治療的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調整鎮痛、鎮靜藥物的使用劑量。3)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方法是:遵醫囑將丙泊酚、芬太尼或嗎啡等藥物溶于適量的生理鹽水中,將上述混合液置于電子輸注泵中。將電子輸注泵與患者的靜脈穿刺導管相連接,為其輸注麻醉藥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置用藥的負荷劑量、背景劑量、自控劑量、鎖定時間和輸注的速度等。4)在患者接受鎮痛、鎮靜治療期間,每隔24 h評估1次對其進行鎮靜治療的效果,每隔4 h評估1次對其進行鎮痛治療的效果。若評估的結果處于目標范圍內,則繼續維持當前的泵注劑量。若評估的結果未達到目標范圍,則增加泵注的劑量,增加的幅度為1~2 ml/h。若評估的結果超出目標范圍,則減少泵注的劑量,減少的幅度為1~2 ml/h。需要注意的是,在連續調整3次泵注劑量后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仍未達到目標范圍時,需及時將此情況告知醫生,協助醫生查找原因,并進行相應的處理。5)每天上午10:00,停止為患者泵注鎮靜藥物,對其實施喚醒。在實施喚醒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精神狀態。若其出現躁動的現象,需為其靜脈推注負荷劑量的鎮靜藥物,之后再為其泵注常規劑量的鎮靜藥物。6)在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3~5 d后,循序漸進地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的使用量,直至其不再需要接受鎮痛、鎮靜治療。7)患者在接受鎮痛、鎮靜治療期間易發生低血壓。因此,在對其進行鎮痛、鎮靜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其血壓的變化情況。若發現其血壓下降,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另外,患者在接受鎮痛、鎮靜治療期間,其呼吸道的纖毛運動可大大減弱,從而導致其無法有效的排痰。因此,加強對其進行呼吸道護理,及時為其吸痰,以防痰液堵塞其呼吸道。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其鎮痛評分與鎮靜評分。采用自制的鎮痛評分量表(滿分為100分)與鎮靜評分量表(滿分為100分)評估對其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效果,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對其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效果越佳。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和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情況。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的鎮痛評分和鎮靜評分均更高,其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的鎮痛評分、鎮靜評分及接受機械通氣時間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的鎮痛評分、鎮靜評分及接受機械通氣時間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的鎮痛評分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h)Ⅰ組 45 60.36±5.67 64.67±5.52 115.36±18.27Ⅱ組 45 89.37±4.95 85.41±4.28 76.47±10.96 t值 25.855 22.317 28.965 P值 0.000 0.000 0.000接受機械通氣24 h后的鎮靜評分
在Ⅰ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意外拔管,有4例患者發生靜脈輸液針脫落,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5.56%(7/45)。在Ⅱ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靜脈輸液針脫落,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22%(1/45)。Ⅱ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Ⅰ組患者,χ2=4.939,P<0.05。
ICU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多存在呼吸衰竭的癥狀,因此需要接受機械通氣。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屬于有創操作,易使其出現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因此,臨床上應對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必要的鎮痛、鎮靜治療。過去,臨床上對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主要是實施醫生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但醫生的工作量較大,不能時刻對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因此易導致患者出現鎮痛、鎮靜不足或過度鎮痛、鎮靜的情況[2]。近年來,臨床上對此類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在對接受機械通氣的ICU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時,護士可隨時監測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及時調整鎮痛、鎮靜藥物的使用劑量,從而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4]。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前,需要對參與管理的護士進行嚴格的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
綜上所述,對接受機械通氣的ICU患者實施護士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對其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效果,縮短其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降低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