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萍,鐘紫外,邱國琴
(湖州市中心醫院呼吸科與危重癥醫學科,浙江 湖州 313000)
COPD是一種具有不可逆性氣流受限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息和胸悶等[1]。近年來,COPD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按照病程的不同,可將COPD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有研究表明,處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使其發生呼吸衰竭、肺性腦病等嚴重的并發癥[2]。有研究表明,IMB引導護理是一種以行為變更理論為基礎的新型護理模式[3]。本文主要探討對處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進行IMB引導護理的臨床效果。
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湖州市中心醫院呼吸科與危重癥醫學科收治的88例穩定期的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這些患者均未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性疾病,同時,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20例;其年齡為34~80歲,平均年齡為(55.03±7.1)歲;其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4.89±1.11)年。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2例;其年齡為32~79歲,平均年齡為(53.12±6.3)歲;其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12±1.1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支氣管擴張、祛痰、吸氧等常規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病區的環境等。2)護理人協助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肺功能檢查等。3)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COPD的相關知識及預防COPD并發癥的方法等,增加其對疾病的了解,從而提高其對治護服務的依從性。4)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盡量食用維生素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IMB引導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成立IMB引導護理小組。⑴該護理小組由一名護士長及五名護士共同組成。⑵護士長采用會診的形式對小組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采用腦力激蕩法對穩定期的COPD患者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進行培訓的時間為2 h/次。每隔15天進行一次培訓。培訓結束后,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統一的考核。2)實施IMB引導護理。⑴對患者進行信息管理護理。①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向其詳細介紹IMB引導護理的方法及進行IMB引導護理的重要性,然后,了解其對該護理模式的支持情況。②治護期間,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在接受護理時的感受及對護理服務的建議,然后,對其反饋的信息進行記錄。③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反饋的信息,對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然后,向護理小組的組長進行匯報。④護理小組的組長定期舉辦工作經驗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小組成員分享患者反饋的信息(如發生睡眠障礙、補液的溫度過低、痰液無法排出等),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商討出相應的解決辦法。⑤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對COPD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據患者掌握該病相關知識的程度,為其制定《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管理手冊》。該手冊的內容包括COPD的發病原因、治療的方法、治療時的注意事項、情緒調節的方法、出院指導等。⑥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管理手冊》,并通過使用多媒體、展示畫板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進一步使其了解COPD的相關知識。進行健康宣教的時間為5 d。在進行健康宣教期間,護理人員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地解答,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⑵對患者進行動機管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便深入地了解其在不同治護時期情感的變化及需求的變化。護理人員以社會支持動機和自身動機作為談話內容的切入點。社會支持動機包括鼓勵患者與其他病友進行交流、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來自家庭的溫暖及提倡醫生給予患者來自社會的溫暖等。自身動機包括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配合治護服務對其預后的重要性等。⑶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行為管理護理。①護理人員指導并教會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的方法和進行縮唇式呼吸的方法。②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告知其不可擅自停藥、換藥、增加或減少用藥量,從而提高其用藥的依從性。③治護期間,護理人員為正在進行自我護理的患者拍攝短視頻,在其出院時,將該短視頻發送到其郵箱,以便其在出院后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VC(肺活量)的水平、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的水平、PEFR(呼氣峰值流速)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應用CHEST AC 8800 全套肺功能儀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肺功能指標包括VC、FEV1和PEFR。
使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前,兩組患者VC的水平、FEV1的水平及PEFR相比,P>0.05。治護后,對照組患者VC的水平、FEV1的水平及PEFR與治護前相比,P>0.05。治護后,觀察組患者VC的水平、FEV1的水平及PEFR與治護前相比有所提高,P<0.05。治護后,觀察組患者VC的水平、FEV1的水平及PEFR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的指標()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的指標()
肺功能指標 監測時間 觀察組(n=44)對照組(n=44) t值 P值VC(L)治護前 1.32±0.32 1.36±0.11 2.2369 0.6666治護后 2.36±0.56 1.96±0.56 4.6897 0.0423 F值 7.36 6.96 P值 0.0332 0.0601 FEV1(L)治護前 1.23±0.86 1.25±0.14 3.1135 0.9785治護后 2.36±0.87 2.06±0.28 6.6578 0.0325 F值 8.68 9.56 P值 0.0214 0.0525 PEFR(L / s)治護前 4.23±1.06 4.22±1.14 0.5603 0.5789治護后 4.86±1.87 4.56±1.08 1.7965 0.0495 F值 5.68 6.96 P值 0.0414 0.0907
治護期間,在對照組患者中,發生胸悶的患者有4例(占比為9.10%),發生呼吸困難的患者有3例(占比為6.81%),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5.91%。在觀察組患者中,發生胸悶的患者有2例(占比為4.55%),發生呼吸困難的患者有1例(占比為2.27%),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82%。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
COPD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病。該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個人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空氣質量、呼吸道發生感染等有關。COPD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使其發生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并發癥[4]。近年來,IMB引導護理常被應用于慢性疾病的護理中[5]。IMB引導護理是一種基于信息-動機-行為的新型護理理念。大量的研究表明,對處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進行IMB引導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生活的質量。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護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VC的水平、FEV1的水平及PEFR均更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這說明,對處于穩定期的COPD患者進行IMB引導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