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什么?簡單來講,理財就是管理家庭的現金流,讓更多現金流流入家庭,合理安排支出,實現家庭的各項目標,讓可支配的現金流最高效地為家庭財富保值增值。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觀念:勞動創造價值,應該通過積極、努力的工作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這個認知本身并沒有問題,它強調“人”是創造價值的根本,但是卻忽略了另外一個極其關鍵并能幫助我們擺脫生活束縛的要素——資本。這種單純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而淡化資本價值的認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讓很多人失去了實現財務自由的機會。
通過努力工作創造收入,改善生活品質,是每個家庭在社會上生存的最基本模式,但它卻不應該是唯一的模式。努力工作意味著我們把“人”作為創造收入的工具,而“人”這個物種一生能夠創造財富的規模,受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壽命有限、身體健康狀況、一生的工作時間有限、能力有限、人可能會遭遇意外而導致失能或者早亡等,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資產則不同,其本身沒有人的諸多限制,不需要吃飯、睡覺、薪酬、休假,通過投資去創造財富意味著雇傭“資產”為我們工作。這樣一來,如果在工作的同時能做好投資,實際上相當于家庭中有兩個“人”在工作,一個是我們自己,獲得工資性收入;另一個是我們投資的資產,獲得投資收入。當投資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投資性收益可以覆蓋家庭所有支出時,你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人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對投資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認識,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收入-支出=結余→投資”這一理財等式的內涵。對家庭財務進行的所有計劃與安排都是為了財務自由。那么,如何將錢結余出來去做投資?這就要求整個家庭對收支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
家庭現金的安排包括對子女教育費用、保險費用、購房支出、退休養老費用的安排等,這一系列費用構成了理財等式的第二個要素“支出”。“支出”是家庭生存和運轉的基礎,并且受人欲望的影響,支出可能是無限的。但受制于能力和資產規模,收入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這不可避免地造成收入和支出之間存在矛盾關系,這種矛盾關系讓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有人選擇“及時行樂”,花錢時從來不委屈自己;也有人選擇“犧牲自我”,為了身上的責任開足馬力去掙錢,但從來不舍得花錢。
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岔路口。在家庭運轉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財富、儲蓄資金的,有了投資的基礎,也就有機會讓“資產”為家庭打工,有機會通過投資把“人”解放;那些沒有財富積累甚至背著一身債務的家庭,也只能望洋興嘆,與投資機會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