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從1998年第一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開始,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我國境內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134家,管理基金總規模13.36萬億元(見下表)。經過20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公募基金持有人戶數約8億戶。近年來,受益于移動互聯網紅利浪潮,以“寶寶類”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廣泛普及,引發了上一輪的居民“存款搬家”,即將存放在銀行的活期儲蓄轉化投資到貨幣基金中。這不僅大幅提升了公募基金規模,也使得公募基金成為日常百姓日常財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經過20年的蓬勃發展,公募基金不僅在規模上達到了可觀的體量,在數量與品種上也日益豐富。數量上,從1998年僅有的5只封閉式股票基金發展到2018年9月末的5459只基金(見下表);品種上,目前公募基金的投資范疇已經覆蓋股票、債券、貨幣、商品等多個海內外市場,并陸續開創了包含封閉式、ETF、開放式、LOF、分級等多種交易方式。市場廣泛討論的卻是公募基金結構上的失衡,這一失衡顯著體現在基金品種、數量的分布與規模分布的差異上。兩者分布情況如下頁圖1、圖2所示。


通過這兩個餅圖可以清晰地發現,雖然公募基金在過去20年里確實獲得了快速發展,并且在近年來滲透進入居民財富管理的版圖,但實際上,近年來公募基金規模的擴張主要歸功于貨幣基金。從占比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9月末,該類基金規模已經占總規模的近70%,而基金數量僅占8%左右。而體現公募基金作為專業投資者資管能力的股混基金規模在過去10年幾乎沒有上漲。
這一“尷尬”的格局實際上近年來也在反復被市場所探討。除了國內資本市場的基礎還不夠扎實所導致的“資管體系”不穩定這一核心原因,還應該注意到由于不穩定的“資管體系”疊加了不穩定的負債端,即基金持有人結構也是導致股混基金在過去10年在規模上并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原因之一。有一種聲音認為,2015年以來,公募基金的持有人結構已經在發生優化,即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機構投資者占比首次超過個人投資者,達到了57%,并在近3年均保持了較高水平。但只要稍微回顧2015年、2016年的基金市場,就能發現這兩年基金公司大力發展的產品有一個共性——定制。兩年里,基金公司無論大小都在發力疑似“定制基金”。得委外者得天下這種說法在當時也確實有土壤支持,截至2015年年底,銀行全口徑委外資金(投向包括通道類的非標業務和主動管理類)的規模約為20萬億元,其中理財資金的委外規模為5.17萬億元。2016年上半年,在公募基金整體縮水4000多億元的背景下,博時基金以400多億元的增量規模重新殺入行業前10;華?;鹪?016年曾上報過最長封閉期限達7年的5只債券型基金;工銀瑞信、建信、招商、中銀、廣發也都是當年“委外”大軍中的佼佼者。這一現象既是矚目的,也是短暫的,2017年3月17日委外新規實施后,委外業務受阻,委外定制基金產品發行一度遇冷,代表性事件便是光大保德信尊盈半年定期開放債券基金發布公告正式轉型為發起式基金,成為目前市場上第一只“改版后”的委外定制基金。
公募基金負債端的另一面大家非常熟悉,那就是個人投資者——普通基民。據統計,自2001年9月起,至2017年年底,中國基民投入股混公募基金的總成本約為17.67萬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扣除期間退出的市值約16.90萬億元(贖回+分紅),基民的凈投入成本為7684億元左右。到2017年年底,股混基金的總市值為1.57萬億元,假如以內部收益率(IRR)簡單估算收益率,IRR年化只有4.37%。按照每年規模與凈申購量的收益率粗略計算,收益率年化也只5.73%左右,與股混基金的平均收益率15.88%差距巨大,這一差距主要來自于基民的追漲殺跌,導致基民并不認為公募基金有很強的賺錢效應。
基礎市場的不穩定和持有人結構尚有優化空間使得公募基金公司過去的成績單喜憂參半,而自2017年以來的制度改革為基金公司未來的發展既提供了機會也發出了挑戰。公募基金行業發展了20年,也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新常態”格局下,公募基金公司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來應對目前可能正在發生的變革?基于此,在接下來的一組內容中,我們勾勒出了我們認為的優質公募基金公司應有的經營模式和潛在的發展布局,即公募基金公司的“3+X”進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