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育中,一些少數老師為了追求新課改,把課堂弄成了五花八門的花架子,整節課學生歡呼雀躍,但是課后反思卻收獲甚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
一、把握語文教育的方向,凸現個體學習目標
語文課該怎么上?語文界同人見仁見智,但筆者認為,致力于學生的人文自悟,回歸語文課堂的生命本原,仍有著巨大的潛力。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對象,不只限于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二、駕馭語文課堂流程,凸現個體生命情感
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落實“教什么”的問題固然重要,但對于一堂課來說,“怎樣教”更是至關重要的。《綱要》把教學過程詮釋為“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我們很有啟發。這是優化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確立的理念。葉瀾同志認為,“把豐富復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們“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語文課堂具有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一堂課中顯得非常重要。
三、提升閱讀境界,凸現個體創造歷程
新課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并在閱讀過程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關于閱讀教學的闡釋,實質上強調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個性化和創造性。首先,從形式上強調“多角度的”“有創意的”;其次,從閱讀的個性心理過程看,有閱讀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最后,從目的和效果看,一要拓展思維空間,二要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潛能,是語文教學有待開發的嶄新天地;“閱讀反思和批判”是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辨能力的主要手段。
提升閱讀境界,凸現個體創造歷程,應該做到:
1.提升想象力和鑒賞力。語文教學中聯想和想象是基礎,鑒別和欣賞是途徑,獲得學養和能力是目的。可以將閱讀知識點、文本內容支撐點和現實生活、個體思考進行有機滲透和銜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在生動活潑的課堂讀寫中陶冶學生性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鑒賞能力。
2.提升感知力和評判力。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把閱讀的期待、心理的需求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按文本對個體情意的牽引點把閱讀訓練分為情感熏陶性閱讀、意象鑒賞性閱讀、哲理探究性閱讀和知識情趣性閱讀等,在情、意、理、知、趣等方面平衡與協調學生個性心理和智能結構,學會自主感知和客觀評判,促進感知力和評判力的逐步提高,追求健康個性和高尚志趣。
3.提升內省力和創造力。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內隱學習認識不足,外顯指導顯得有余,而對學生閱歷經驗的積累又無能為力,這是導致語文教學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因為“內隱學習是語文能力提高的主干,外顯的指導和閱歷經驗的積累是語文能力提高的兩翼,三者協同作用,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才能落到實處”。外顯是一種點撥和引導,隱學習和閱歷經驗又與豐富的語文資源的采集緊密相關,與學生的內省力有關。因此提升內省力和創造力是優化語文課堂讀寫不可或缺的生長點和亮點。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