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理想
摘 要: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明確的就業方向,不僅可以規避就業風險,也有利大學生合理處理當下學業和未來職業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論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如何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是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本人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研究,實現大學生就業的精確,做出一份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師資力量薄弱
現在大多數職業生涯的規劃是由教師課堂講課以及請成功的前輩回學校開講座,向學生傳授親身經歷。但是在教師課堂講課的時候,更多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會在意學生心里有什么想法和見解,更不要說模擬演練,所以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并沒有很鮮明的概念。再一個,學校安排的講座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和連貫性。所以有些學生就算感興趣,但是講座時間不固定,很難讓學生有一直聽下去的沖動。學生也不會重視,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職業生涯規劃結合了理論、實踐,這就要求老師要有綜合素質,既要熟悉職業崗位特點,也要有更深度的教育理論,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等專業素養。但是,現今的教學良莠不齊,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很難達到以上的要求,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傳導是有很大難度的。
(二)高校就業指導觀念陳舊,指導專業化不足
職業生涯規劃需要一個完整而且連續的過程,現在很多高校認為只有畢業生才需要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和對就業的指導。所以對大一和大二的學生沒有系統性和連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且,目前我國還沒有專業從事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學者,所以在進行就業指導的時候,老師大多數是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并沒有符合社會的實際和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指導和咨詢,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并沒有明確幫助。
(三)學生綜合素質欠缺,無法適應社會
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的經歷都不相同,所以,學生之間也會對專業能力的接受性和實踐能力的操作存在差異。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面對各種轉變的時候,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明確性和實踐途徑,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面對困難也能有迎難而上的態度和沖勁。而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常常會表現出退縮,無法面對現實,無法從安逸的校園生活脫離出來,對自身的能力沒有客觀的認識,在實施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很差,遇到困難很容易退縮甚至放棄,一點都不利于職業生涯的規劃發展。
二、改進新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想讓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視起來,就一定要建立一個健全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全力激發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熱情。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跟蹤式的指導,及時指導大學生根據社會發展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1]。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健全,完整的新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僅能幫助學生不斷成長,也能促進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
(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學校應該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起來,對于專任教師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結合新時代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特點,不定期安排教師接受培訓。并且不定期邀請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在學校舉辦個人講座,最好是聘請他們成為專題規劃導師,把自己講述的課程負責完善。另外,校外導師也可以利用個人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用自己的實戰經驗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指導[2]。激發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自信心,為社會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新型人才。
(三)大學生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看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新一代大學生更應該充分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就業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校時應該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求職方向,一定不要等到大三同學都開始進入就業狀態,準備一步步實施就業方向的時候。自己還在渾渾噩噩過日子。而且,在求職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主動爭取更多的機會。機會是不會等人的,資源都是自己一步步積累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就直接來了。要少抱怨,多積極主動,只有自己把想做的各種職業選擇都做好才有選擇的余地。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3],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更好的定位。這樣才能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這才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義的所在。
總結語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要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這樣不僅能全面及時的認識社會的職業需求,也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遇到困境是時不會手足無措。可能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不足,但是在我們不斷的努力和教育改革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會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屈善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服務體系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61-64.
[2] 陳銳利,黃爾敬.微時代北京大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素養探索[J].科學視界,2016(24):302.
[3] 向偉,錢民輝.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研究主題回顧:基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