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榮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防止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影響,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不佳。在信息化時代當中,數字化教學成了一種主要趨勢,能夠實現教學課堂的優化,滿足教師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中,也應該逐步實現數字化教學的滲透,構建高效化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運用數字化教學優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成了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只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優化,才能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其健康成長。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在課堂當中產生無聊、乏味之感,不利于知識內容的滲透。而數字化教學的有效運用,則能夠消除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高效化課堂。在數字化教學的運用當中,教師需要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確保教學方法與手段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這不僅是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一種流行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沉浸在真實情境當中獲得情感認知,降低學習的難度。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中,也應該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通過語言構建情境,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數字化教學的合理運用,則能夠為情境構建提供幫助。運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結合在一起,增強教學情境的豐富性與多元性[1]。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使其在情境當中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重視課前準備
良好的課堂導入,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消除學習中產生的陌生感與疏離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缺乏對課堂導入的重視,導致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性不足[2]。數字化教學手段的使用,能夠對該環節加以優化,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微課視頻的形式,將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匯總和分類處理,督促學生運用微課視頻來開展自主學習。比如在“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相關內容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禁毒宣傳片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在微課視頻當中,并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搜索毒品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毒品的危害。
三、優化課堂設計
良好的課堂組織形式,是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因素。由于初中生的認知能力低,面對心理健康當中的抽象知識與概念,往往難以充分消化與理解,難以對其個人行為和思想觀念形成有效的指導。為此,教師應該運用數字化教學密切聯系生活,使學生能夠在熟知的事物當中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當中[3]。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增強自身的信息化素養,能夠在網絡當中搜索、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并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討論與交流空間,使其能夠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拓展知識邊界,實現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鼓勵學生運用互聯網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有效抵制互聯網的種種誘惑,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四、重視教學反思
在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反思,明確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同時發現數字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教學模式的逐步優化。為此,教師應該利用微博、微信等建立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增進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不僅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問題,而且能夠通過學生的在線反饋,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思路[4]。運用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在某篇專題文章下進行熱烈討論,及時獲取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制定針對性教學工作計劃。
綜上所述,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應該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真正發揮本課程的優勢與價值,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而數字化教學的運用,則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能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為此,教師應該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重視課前準備、優化課堂設計和重視教學反思等途徑,實現對數字化教學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余欣欣,楊靜,張月.信息化時代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4(6):94-99.
[2]吳燕.信息化學習環境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5):161-162.
[3]劉陽.數字化教學方式對課程效果的影響:以南京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6):12-15.
[4]邢澤軒.“互聯網+教育”理念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數字化教學對農村初中生心理影響及價值觀形成初探》(立項號1862300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