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惠賢
摘 要:創新教育已經成為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要求組織教學活動的工作者能夠結合學科教學需求探討有效的教學技巧,形成獨立的課程教學方法體系,因此,創新教育目標滲透成為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初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構建有效課堂,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初中語文教育模式革新。嘗試以初中語文教育為例,分析創新教育實施策略,希望研究內容可供實踐參考和教學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技巧;創新教育;策略分析
深化教育改革、樹立創新教育目標是我們當前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思路和方法。新課程改革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質量得以不斷提升。為了進一步優化學科教學效果,我們要致力于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立足初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需求,作出策略調整和教學方法研究,不斷優化學科教學過程。
一、創新教育實施的作用
1.利于突顯學生個性,養成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創新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集中探討有效的教學技巧,立足自身的教學經驗,交流看法,深化實踐,驗證自己的教育觀點;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響下,作為教學工作者的我們認識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開始為學生保留自主學習空間,旨在突顯學生個性,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契機,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形成自主思考氛圍
創新教育模式下,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也致力于做好教學引導工作,利用問題引導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養成發散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教學工作者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3.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教學工作者應緊密結合新課程理念要求,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協同提升,實現創新教育目標。
二、初中語文教學的技巧及創新教育措施
1.強調創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之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慣性思維,這樣的思維模式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學生的學習創造力都造成了一定的約束。以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來說,常規課堂上,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慣用思路就是: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寫作特色……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十分被動,創新教育理念得不到體現,不利于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培養。
(1)營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首先,在指導教學實踐環節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和理解學生,不要將學生作為靜態的知識灌輸對象,而是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和動態性,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建立溝通關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此外,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時做好更新和調整,緊跟時代步伐,促使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實現有效互動,體現課堂的靈動性。
(2)體現教學環境的拓展性
課堂教學環境營造是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創新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將視野拓展延伸到課外教學上,如組織學生圍繞當前的社會熱點展開辯論賽,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熱情;組織經典誦讀、詩歌比賽,營造校園語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感受學科魅力[1];此外,利用競賽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以基礎教學內容為前提的拓展教學,使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內,而是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局限。
2.利用信息技術,將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有顯著局限性,面對面的知識傳輸和信息交流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是一旦脫離課堂,學生和教師的聯系就會脫離,這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學習[2]。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可以促進線上和線下教學實踐的銜接,如推出線上教育平臺,包括慕課、網課等,打破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局限,為開放性的語文學習提供契機。初中語文教師在指導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可以結合教學需求為學生推薦一些高質量的慕課資源,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多樣,為學科學習質量提供保障和助力。例如,教學課文《背影》的時候,我就為班級學生推薦了慕課學習程序,學生在課文的自主學習環節就結合慕課資源和我課上的講解,開展全面學習,收獲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體現出多元化特點,且在學習的縱深度上也有一些顯著變化,總之學生獲得了更優質的學習體驗。
3.應用問題教學模式,發展創新思維
教學問題是課程教學活動的助推力,合理利用課堂提問環節有利于對學生形成引導,而且學生的回答可以對教師形成反饋,便于指導后續的教學環節。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實踐環節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夠結合學習經驗和自身認識自主開展探究活動,促進其語文思維發展,為后續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在設計教學問題的時候,要求教師立足教學目標和流程設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字面意思過渡到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教育目標上,使教學內容得到深入挖掘,體現資源使用價值[3]。如在指導教學《醉翁亭記》時,我就依據以上原則設計如下問題內容:(1)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醉翁亭中的“醉”又由何而來?意思僅僅是醉酒嗎?(2)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細致描繪了醉翁亭周圍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3)作者向往怎樣的“樂”?利用以上比較簡單的問題作為引導,學生能夠逐步領會作者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手法,鑒賞作者描繪的自然風光和人物場景,辨析“醉”與“樂”之間的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結合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篇文言文的理解也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開始自主思考文章主旨,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利于其語文思維的形成。再如,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我致力于創設有趣和生動的教學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聯想和想象,具化知識內容。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風雪擬聲視頻,結合語言描述,引導學生自主想象濟南冬天的美景,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敘述出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有關雪的“形象”。為了使學生的感受更加直觀和生動,在指導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利用情景再現手法,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引導他們抒發見解,學生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豐富學習資源,對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更加具體,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課堂教學質量也直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