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芳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此時的初中生在心理、身體上均在高速成長。學生在此時期也非常叛逆、易沖動,若是沒有適當的引導,會給其心理發展帶來較大的危害。并且,學生在此階段的心理也非常敏感,同學、教師、家長的言行均可能導致其心理產生陰影,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努力,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簡要分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實踐策略
在初中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及家庭均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避免其產生不健康的觀念及不正確的思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會直接關系到其未來成長及終身發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家庭與學校、社會等方面共同努力,幫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質[1]。而在具體的培養工作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身心發展特征,對學生可能產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做好積極預防處理,并施以正確的干預方式,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提供恰當的環境。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成因及教育現狀分析
1.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成因
初中是學生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自身和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較大的干擾。學生自身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初中生在此階段受到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沖動性與自制性以及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多種矛盾相互作用,會讓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極大的沖擊[2]。而家庭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生來就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家長的行為、習慣、心理會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存在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導向性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均會讓學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狀況。而學校是初中生的生活場所之一,若是學校教育的思想出現偏差或是教師素質不高等,均會讓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受到影響。而社會環境與學生的心理狀況也存在密切聯系,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讓學生接收、傳播信息的速度均得到增強。網絡上的不良社會習氣,會迅速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均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教育現狀
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教育目標是在持續發展的,如此才能讓學生自由成長、發揮自身的能力。而在實際的健康教育過程中,初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還沒有明確定位,會影響到初中生未來的人格健全與自我完善。同時,當前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教師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度不高[3]。部分教師將思想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的概念相混淆,在教育工作中也使用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讓學生的心理問題無法得到針對性的解決,并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教育內容的深刻性均沒有充分認識,主要局限于學校內的心理問題教育。在當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帶著較強的功利主義色彩,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心理指導。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分析
1.在校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課程
初中時期有時也被稱為困難期或是危機期,是人們生理上迅速發展且心理上也在快速變化的一個人生重要階段。而初中生在此階段非常容易出現身心上的危機,在初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若是無法認識到初中生此階段的特性,教學方式一旦失常時,會加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從而出現不可控局面,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在此階段需要施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況。而在此過程中,教育者首先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才能為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教師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從心理健康課程及講座出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發展的意義,從而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心理教育咨詢師在講座開設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開設相應的講座。如:若是初中生出現網癮時,則引導學生掌握有關正確使用網絡的知識,并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與欲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課程,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來排解壓力,并學會正確面對、疏導壓力,使自身可以運用心理健康知識來擺脫困境。
2.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主動的心靈溝通
在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每個初中生此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與學生的家庭教育、成長經歷有關。初中階段的學生,非常渴望獨立,但是大多數不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4]。心理上也很渴望自己非常獨特,心理也很敏感。因此,心理教育老師在進行心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并認識到學生之間的獨特性。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共同的問題可以集中解決。而對于個性化的心理問題,則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單獨溝通。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學生與教師之間心靈溝通的過程。當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需與學生耐心溝通,并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改變。教師在此時需要耐心傾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理解其心理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從而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教師在溝通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自身的溝通技巧與教育時機,引導學生在適當的環境氛圍中認識自己的問題,并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
3.在集體活動中消除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現階段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并重視學生心理、情緒的變化情況。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設集體活動的方式來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集體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得到拓寬。通過適當的集體交流活動,可以讓學生之間建立更加融洽的關系,并養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例如,教師在集體活動的構建中,可以創建一些多人合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互相合作、競爭的過程中增強集體榮譽感。同時,還可以消除學生畏懼人際交往的心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在學生進行集體化的游戲活動時,可以進一步及時、有效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而且教師可以在活動中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改善自身的心理問題。在活動中施行健康教育,可以與活動氛圍、內容相互滲透,有效提高學生的意志力。
4.注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相結合
在初中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與家庭是其中的兩個重要地點。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從學校教育出發,也需要從家庭教育入手。家庭與教師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并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心理教育的過程中[5]。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進行全面掌控,才能及時發現并消除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初中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并不繁重,在家庭生活中的時間也要更長,教師需要予以學生更全面的家庭教育。家長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需關注學生在校內的表現以及心理狀況,并多聆聽學生的想法。同時,家長還需多主動參加校內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在生活中也多關注心理方面的知識,學會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方式,并引導孩子與自身主動進行交流。消除家庭之中的隔閡,在家庭中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也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成長。
三、結語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此階段的思維活動、思維方式均會對未來成長產生重要影響[6]。而初中教師在此階段中,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才能對其施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狀況。同時,還需結合家庭教育的力量,讓學生受到更全面的心理指導。
參考文獻:
[1]蔡松奎,孫繼晴,張璐.綜合實踐活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38(22):63-63.
[2]高春鴻.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20(7):42-43.
[3]黃巾.淺論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改進策略:以S學校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4(10):25-26.
[4]王國輝,張磊,李春葉.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1(2):34-34.
[5]李瓊.本真教育實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論心理健康校本化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探索[J].華夏教師,2018(12):8-9.
[6]廉晨悅.淺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解決策略[J].新校園(中旬),2017,29(3):184-18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