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艷
摘 要:搞好小學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師自身道德的建設。因此,對教職工加強學習,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是極為重要的。 面對新形勢,必須遵循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抓好小學德育工作,充分認識傳統教學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摒棄那些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契機加強管理、建立德育新格局、提高認識,加大家庭、社會和學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強教育觀念引導,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消除社會不良文化影響的同時,加大小學、家庭、社會的協同性和互動性,提高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對祖國下一代的關心。
關鍵詞:德育 學校 提高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21世紀社會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如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何適應新的形勢,使德育工作在“加強中改進,在改進中加強”,德育管理成為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結合小學德育工作現狀,我們感到應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征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為我們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面臨更新觀念、改進內容、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課題。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小學是育人的重要陣地,德育是小學一個永恒的主題。因此,作為小學的教職工,人人都應該成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理所當然的要求,但是如何使“應該成為”轉化為教職工的自覺行動,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二、抓住契機加強管理
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小學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陣地,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在小學教育過程中為專門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學校一定要抓住契機加強管理。
(一)在德育常規中我們加強領導,加強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們努力做到責任到崗、崗位到人。明確以遵紀守法、誠實關心他人、熱愛等為小學基礎道德內容。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辦法,通過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實施自我計劃,自我組織、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駕馭,要引導學生開展行為方式的訓練,引導學生 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日積月累,逐步行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我們注意抓住契機,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動之中。我們一方面努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學知識、學理論、學技能活動,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規范的,教師首先要規范,以教師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檢查和考核的力度,開展文明組室、文明班級、文明教師、文明學生的評比,把德育效果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每學期考核兩次,以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使人人成為德育工作者成為現實。
三、提高認識,加大家庭和學校的配合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和家庭至中國古代起就是一體的,在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途徑,而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只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做好家長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當小學應對目前學生家長多數在外的現狀時,應摸索出與時代相適應的聯系形式,如建立學生家長通訊簿、校長熱線等方式,多與家庭溝通,摸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不良苗頭,與家庭一起糾正其不良風氣。雖然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家庭、社會是重要的主導者,但是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尷尬,究其原因,是學生在校學習5天接受的正確觀念,結果在家和社會待2天的時間里,就被家長的錯誤觀念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價值觀念朝畸形方向發展了,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加強家長正確教育觀念引導,消除社會不良文化影響的同時,加大小學、家庭、社會的協同性和互動性,提高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對祖國下一代的關心。
四、建立德育新格局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為我們提出了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面臨更新觀念、改進內容、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課題。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機械地將德育、智育、體育等進行人為劃分,將德育當成一門課程來進行來傳授,教育中過分注重理論說教,忽視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和社會實踐;注重共性,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實踐證明,這樣的道德教育不符合小學生品德養成規律,實效性差。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的外延擴大了,德育與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把素質教育單純地理解為搞一些活動,進而用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取代小學德育工作,那么,小學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一所小學的德育工作開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學的德育氛圍,而一個重要的方面,體現廣大教職工是否都具有強烈的德育意識,是否自覺地努力成為一名德育工作者。
最后,轉變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也是小學德育工作的沃土。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證人人都能努力成為德育工作者。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束縛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作為基礎教育改革時期的教師應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
參考文獻:
[1] 《走進心靈》作者:李鎮西
[2] 《新課標德育資料庫》作者:張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