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演奏除了需要藝術家的積極創造和實踐之外,受眾依然是實現其藝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相關藝術活動中,鋼琴演奏的觀眾拓展行為不可或缺:一方面這是基于藝術傳播視野的思量,觀眾拓展能夠擴大鋼琴演奏的受眾群體,使更多層面的受眾可以感受到鋼琴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又是基于藝術管理的思忖,可以讓鋼琴演奏者及活動組織者從中獲得一些思考,進而在尊重鋼琴藝術本真價值的基礎上結合更多時代審美、大眾審美創作傳達出更好的藝術效果,以期讓鋼琴藝術得以傳衍及發展。
關鍵詞:鋼琴演奏 觀眾拓展 藝術鑒賞 藝術傳播 受眾
一、觀眾拓展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價值
藝術活動中的觀眾拓展通常是與藝術接受、欣賞或批評密切相關的?!霸谒兴囆g活動中,藝術欣賞還是參與人數最多而最具大中型、群眾性的藝術活動……藝術欣賞首先是一種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既包含著對藝術作品的形式、風格、藝術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認識和理解;也包含著對作品中的題材意義、主題思想、人生經驗、道德判斷等的認識和理解;更進一步說,在藝術欣賞中,欣賞者還能銅鼓哦作品深入認識和理解廣大的現實世界。其次……藝術欣賞在本質上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欣賞著是通過感性的形式和形象來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過抽象的概念和范疇?!囆g欣賞的特點還在于它是一種非反思性的審美認識活動:這就是說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欣賞主體和欣賞客體——藝術作品——總是處在一種直接的、不間斷的腳力和對話之中?!?[1]由此可以看出,藝術欣賞不僅能夠實現藝術創作的價值,也能夠讓其價值得到更多拓展和延續——但這樣的前提必須是基于受眾的,若在藝術傳播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不同審美層次、審美經驗、審美結構的受眾參與,則可使其藝術價值得到更多發揮,也可使其獲得更多關注、實現其更高的藝術價值。
鋼琴演奏也是如此。作為一種在中國普及度極高的西方樂器,不僅擁有著極為龐大的受眾群體,也在傳播的過程中為它的受眾提供著內涵豐富、形式多元、情感充沛、感染力強的藝術審美價值。但要注意的是,中國當代鋼琴鑒賞即便擁有著這樣的優勢,其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受眾的問題:對于偏重于古典和傳統的演奏來說,許多觀眾似乎還不能很好理解和參與到鑒賞過程之中;受眾審美層面分離較為嚴重,對于一些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和自身缺少藝術訓練的觀眾而言,他們對鋼琴演奏仍缺乏足夠的審美能力,而普及、推廣、解說等相關觀眾拓展方式又沒能在他們的藝術接受過程中發揮足夠的作用,導致很難從鋼琴演奏里獲得更高的藝術價值;在新媒體技術高度發展的幾天,鋼琴演奏的藝術傳播方式及效果仍存在著更多的可能性及上升空間。質言之,對鋼琴演奏的觀眾拓展進行相關研究必不可少,本文將結合四川音樂學院的部分實操案例對其進行分析,以期從中獲得一些審思及啟示。
二、鋼琴演奏的觀眾群體分類及拓展方式[2]
每個觀眾都用著屬于自己的審美傾向,這取決于其文化修養、藝術經驗、生活經歷、社會環境、傳播導向等復雜因素。根據不同的大致審美傾向可以將不同觀眾放置于不同的觀眾群體分類職中,這在藝術傳播學上定義為 “分眾”(the fragmentation of mass audience)。結合四川音樂學院的部分案例和分眾情況統計,可按照接受程度將其觀眾群體大致劃分為如下幾個不同類別,并由此可以針對不同的分眾群體采用相應的的觀眾拓展方式:
1.熟悉并熱愛鋼琴演奏藝術的受眾。
他們通常對鋼琴藝術有著較深的理解、具有豐富的鑒賞經驗和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藝術接受及理解程度較高,能夠在聆聽鑒賞中實現更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受眾通常保持著較高的鑒賞“黏性”,大致屬于“經常參與的觀眾及忠實觀眾”[3],他們對于鋼琴演奏藝術保持著長期及密切的關注,參與活動十分活躍、積極。這一類別的受眾有很多已經對于鋼琴演奏擁有極大的參與熱忱,一般都保持著多年良好的鑒賞習慣以及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這些受眾大多數都對古典風格的鋼琴演奏有著獨到的理解,有的初步構建起了自己的審美傾向(如有的人更為喜愛李斯特的樂曲,有的人更喜歡肖邦的風格;有的更容易接受浪漫主義背景的作品,有的則熱衷于嘗試印象派的演奏曲目)、擁有一定的鑒賞需求,并由此去選擇自己偏好的音樂會及演奏家、演奏曲目。當然,不可忽略的是,有一部分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開始逐漸接受流行音樂趨向或先鋒探索趨向的作品,并將其當做審美多元化及審美娛樂價值實現的具體途徑。
針對這一受眾群體,實操案例中我們將會更為關注兩個方面的拓展方式:“增加鑒賞黏性(忠誠度)”及“發揮其意見領袖作用”(“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4])。在四川音樂學院的許多鋼琴演奏音樂會之中,這一層面的受眾除了自己踐行充分的藝術接受行為之外,他們通常也會帶動身邊的其他受眾(其他層面受眾群體)一同前去觀看,這樣做的話不僅可以以“導聆”的身份讓其他受眾獲知鋼琴曲目的創作背景、藝術特征以及普及鋼琴家的藝術技巧、演奏內涵等信息,使得藝術接受行為獲得更好價值,亦可調動不同受眾群體的參與熱情,讓以往部分了解或者毫無了解的受眾從中獲益,對于鋼琴藝術的普及推廣而言亦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該群體的受眾因審美經驗和經歷的要求較高、群體相對人數并不多,但他們仍舊在鋼琴演奏鑒賞中擔任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結合實操案例來看,針對這一群體的受眾拓展方式應當是以鞏固以及穩定為主,適當拓展其群體容量。在四川音樂學院部分教學班音樂會中,課題組嘗試讓這類受眾代表參與音樂會拓展活動(比如雅集會、演奏彩排、與演奏家面對面討論等)以期讓他們感受到藝術上的尊重;邀請一些鋼琴屆的名家(演奏家、作曲家、音樂評論家等)擔任音樂會的“導聆”,進而讓他們充分發揮其意見領袖作用;等等。
2. 接觸過鋼琴演奏的一般受眾,他們通常擁有一定的鋼琴鑒賞經驗和演奏體驗經歷,但大多數并沒有建構起自身較高的審美體系、尋找較為規范的審美范式,相較之下他們更能夠接受偏重于名曲、名家、偏重于流行風格的作品,主要想通過鑒賞行為完成審美娛樂行為、抒發情感行為,而非實現更多的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價值。這一層面的受眾較之前者而言缺乏系統的鋼琴演奏鑒賞知識,盡管他們對于鋼琴演奏活動擁有著一定的參與熱情和接受動機,但普遍對于鑒賞的選擇往往易受客觀因素影響(如意見領袖的審美導向、宣傳效果、周圍受眾的選擇、鑒賞環境與氛圍、鋼琴家的名氣等),群體依然不夠穩定、缺少參與黏性。
基于四川音樂學院的部分實操案例來看,這類受眾占據了參與者的絕大多數比例,對于鋼琴演奏有著一定的審美水準和藝術訴求,多數是擁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民眾,譬如高等院校學生(尤其是藝術類與文化類相關的社科學科為甚)等。相對來說,這類受眾對相較于前者缺少了系統性和專業性,同時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對于這些受眾的受眾拓展活動方式可以進一步“鞏固”和“培養”,增加他們的參與熱情,以豐富的交互活動、多元的鑒賞方式、邀請名家導聆等方式讓他們對鋼琴演奏逐步培養起審美能力、增加審美經驗、形成審美范式,讓他們對于鋼琴演奏藝術形成更強的藝術文化歸屬感,“在觀眾打開藝術之門后,就應逐步提高節目的深度,引領觀眾體驗藝術深層的意境、氣質與深邃思想” [5],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得他們更為深入地了解到鋼琴藝術的深涵魅力,也能通過對這一群體的穩固培養進而帶動周邊的一些潛在受眾(下文提及的第三類受眾群體)參與到藝術活動之中,甚至培養出一些新的“意見領袖”、“導聆”,讓鋼琴演奏的受眾獲得更為廣闊、深厚的藝術鑒賞體驗,也能由此實現鋼琴演奏本身的多維度審美價值。
3.其他潛在受眾,他們對于鋼琴演奏了解并不多,有的甚至沒有相關的審美經驗、鑒賞技巧,也是觀眾拓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潛在受眾”?!坝^眾拓展則更關注潛在的受眾……在增加參與者數量、有效拓展觀眾群體范圍的同時,還承擔著公眾藝術普及與教育的責任,以完成藝術審美教化的社會使命?!盵6]這類受眾盡管拓展難度較大,但其數量眾多、發展潛力巨大,更容易受到周圍文化輿論導向、宣傳效果、意見領袖等方面的影響,所以這一群體尤為需要且值得藝術管理者對其進行深入的發展。
在四川音樂學院的相關案例中,有相當數量的受眾群體實則是對于鋼琴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的,其中不僅包括有想要帶領孩子進行“藝術熏陶”的家長,也包括通過贈票等行為來支持鋼琴演奏者的觀眾,也包括許多渴望了解鋼琴藝術并產生強烈興趣的受眾。對于這類來源龐雜的受眾群體而言,其拓展方式較為復雜;但毫無疑問對于他們來講我們更應以多樣的宣傳吸引到他們,在向他們普及和熟悉之余要逐漸讓他們形成對鋼琴藝術的審美習慣、形成審美范式、獲得審美經驗,最終從初步接觸受眾逐漸過渡到一般參與受眾、直至忠實受眾。譬如四川音樂學院曾經采取引入鋼琴演奏名家進行演出(如著名旅法鋼琴家朱曉玫、川音校友李云迪與陳薩)、舉辦鋼琴賽事(如多年在學院舉辦的鋼琴藝術節)、加強與普通受眾之間的交互(如采用新媒體立體式宣傳、出售音樂專輯等周邊產品、發放調查問卷、活動贈票、簽售會)、引進意見領袖和藝術導聆(為受眾詳細講解如何鑒賞鋼琴演奏、演奏家的藝術技法、樂曲的審美特征)等豐富多元的拓展形式,最終讓許多潛在受眾得以認知到鋼琴演奏的藝術魅力,并讓他們的審美經歷得到豐富,并形成了較好的受眾拓展發展態勢。
三、余論:部分拓展問題
對于鋼琴演奏來說,上述分類及拓展方式盡管在實操案例之中獲得了驗證,也讓相關藝術活動獲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這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譬如受眾群體相對固化,許多潛在受眾備有很好挖掘出來;很多音樂會仍然是“友情參與”,受眾參與熱情和黏性都不高;曲目本身缺少亮點、賣點(當然并非一味追求創新而忽略傳統作品本身,但也應該思考如何打破傳統“自娛”式藝術呈現模式,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多數傾向于完全院校派、先鋒派、藝術派的精英式表達,相對而言缺少面向大眾的普及型、娛樂型(需要一定審美底線)音樂會,讓普通受眾與鋼琴藝術產生了隔閡;傳統思維聚焦于較小的群體,卻忽略了面向社會的審美表達范式;等等。
質言之,受眾拓展并非要求直接作用于鋼琴演奏本身、使其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市場價值、社會價值,但需要提倡的是,能否在保證其藝術文化價值的同時,讓更多受眾可以通過這些拓展方式獲得更好的藝術體驗、對鋼琴演奏藝術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營造“精英+大眾”式的多維度鑒賞模式,這些都需要藝術管理者與鋼琴演奏者、作曲者一起進行深入探索,以期充分展現鋼琴演奏的藝術魅力。
注釋:
[1] 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第339—340頁
[2] 本節相關分類方法及拓展觀點參見陳輝、鄧思杭:《非遺保護視閾下當代藏羌原生民歌之觀眾拓展研究》,音樂創作,2017(07),144—146
[3] 謝大京主編:《藝術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第262頁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9頁
[5] 謝大京主編:《藝術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第270頁
[6] 謝大京主編:《藝術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第264頁
參考文獻:
[1] 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第三版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二版
[4] 謝大京主編:《藝術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 陳輝,鄧思杭:《非遺保護視閾下當代藏羌原生民歌之觀眾拓展研究》[J].音樂創作,2017(07)
作者簡介:陸驚吶(1976——),上海人,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