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杰
摘 要: “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準脫貧目標的主要表征是貧困人口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有機會過上幸福殷實的小康生活。通過精準扶貧的精準幫扶方式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早日精準脫貧,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成果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有效途徑。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貧困人口全靠黨和政府一手托舉,而這樣的全面脫貧必將是不完美的,如何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便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
關鍵詞: 內生動力;造血;技術;就業;教育
2018年4月,我來到了潁上縣最北部的鄉鎮,在一個美麗的村莊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在一切都還沒準備的情況下,生疏的進行扶貧工作。面對著這樣一項艱巨的政治工作,也只能沒頭沒腦的入戶、調查、詢問、寫日志……
直到我意識到我們是在“輸血”還是在“造血”?
一本本手冊,一個個手印,一項項扶貧措施和一雙雙“干凈”的手,似乎也確實在反映著什么。時間久了,伸手要政策的戶也越來越多。的確,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和我們想象中差不多,老舊的房屋,不太干凈的灶臺和不太衛生的生活習慣,貧困在他們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散發著濃厚的氣息,想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沖動油然而生。
其實,激發內生動力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各類脫貧攻堅會議文件也多次強調內生動力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著力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那到底怎么才能激發內生動力呢?除了貧困群眾提升自己的主體意識之外,我們又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呢?
1 讓技術成為“造血”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一腔熱血,埋頭苦干并不意味收獲成果。目前我縣也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對貧困人口進行技術培訓,無論農業、林業、漁業等方面,效果顯著。但是還是欠缺精細化,更多的培訓停留在鄉鎮村安排貧困群眾接受培訓,雖然其中不乏貧困戶從中掌握了勞動技能并脫貧致富,但還是存在很多只是被動接受而沒有付諸實際,得到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何真正將貧困人口化被動為主動,關鍵在于培訓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廣大貧困人口的興趣。興趣首先來源于對事物的認同,比如在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地區推廣電商扶貧,培訓電商技術,一是引起不了貧困人口對此的認同,何來興趣之說;二是貧困人口是否真的有好的商品在網上銷售也有待商榷。所以,真正好的技術培訓往往是豬瘟的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有效防控、瓜果農蔬的合理栽培等。一味的就業技能培訓有時也可能流于表面。拿我目前所在的村來說,有些種養大戶研究稻蝦共育,并帶動了一批貧困人口,雖然目前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卻不失為一個好的嘗試。
2 因人施策匹配“造血”血液
人生而不同。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料事如神,可讓他手持偃月長刀,身騎汗血寶馬,馳騁沙場怕也是強人所難。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也是這個道理。導致貧困群眾“伸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解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第一就不得不提解決貧困人口“懶”的問題。要解決“懶”,便讓他“動”,取消目前享受或正準備申報的類似于小額信貸分紅的項目措施,倒逼貧困人口申報特色種養或公益性崗位,并對其工作進行監督,形成長效機制,拔除“懶筋”;但相對于貧困人群的“懶”,更難解決的是“攀比”。群眾不再相互比較誰過的富裕,反而貧困成為了炫耀的資本,這是思想出現錯誤,那就從思想上根除。在村建立“奮進獎”,對努力勞動,勤勞致富的貧困人口進行表彰并給予獎勵,相反,對于好逸惡勞的群眾提出批評。結合扶貧夜校加大對勤勞致富,以脫貧為榮的思想傳播,根除“攀比”之風。
3 就業崗位釋放“造血”潛能
當然,懶人固然貧窮,但貧窮之人并非都是懶人。由于家庭原因或身體情況不能外出務工,僅靠種地致貧的并非少數。沒有充足合適的就業崗位變成了眾矢之的。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起扶貧車間、種養大戶、致富帶頭人的作用,作為村一級,應該爭取對扶貧車間、種養大戶的扶持,為回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以此增加就業崗位,幫助貧困人口就業,擺脫貧困。
4 教育穩固“造血”機能
最后,還是不得不提怎樣提高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為什么貧困人口的主體意識淡薄?古往今來勤勞致富的思想為什么沒有在一些貧困人群的心中生根發芽?我覺得三個原因:(1)懶惰思想在作怪;(2)“攀比”效應;(3)“虛假”貧困戶的存在。 ”虛假“貧困戶的存在可以說在老百姓當中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形成了很壞的示范效應,使一些沒有生活壓力的人極力想要通過不正當手段去擠占扶貧資金和社會資源。當然,這種非法行為是國家嚴厲打擊的。經過幾年精準扶貧的嚴格把控,已經實現精準識別,核減了很多不符合貧困標準的貧困戶,也納入了很多貧困人口。但是基層宣傳力度不夠,沒有把這些案例宣傳出去并做好警示教育工作,形成以“虛假攀比”為恥的氛圍。目前,基層也采取了許多教育方式,無論是扶貧夜校或是夜話等方式,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今后更應該豐富教育方式,形成長效機制,保證長期有效,維持“造血”機能。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更是保證貧困人口永遠脫貧的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