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 蔣博文 蔣全熊


摘 要:以銀川地區引種的抗逆107速生楊(Populus×euranmericanacl‘74/76)苗木為材料,開展3種不同栽植密度試驗,測定其物候期和生長性狀。結果表明,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繁育的種植密度以30×60cm最適宜。
關鍵詞:抗逆107速生楊苗木;密度;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TU36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4-0054-04
1 引言
107楊(Populus×euranmericanacl‘74/76)屬于楊柳科楊屬,歐美楊雜交種,中國林業科學院張綺紋研究員等人所選育出的楊樹新品種,是目前國家林業局倡導推廣的楊樹新品種之一,也是國家2002年認定的林木良種(編號為國R-SC-PE-028-2002和國R-SC-PE-029-2002)[1],具有生長快、抗旱、耐瘠薄、抗風、耐寒、耐堿、適應性強、抗病蟲等優點。107楊研發成功后,在黃淮以北、遼河以南廣泛種植,繁育苗木約300萬株,定植人工林330hm2以上,無凍害、無病蟲害,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2-3]。本研究通過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繁育密度的試驗,確定其最佳的繁育密度,為解決寧夏木材短缺、及加速防護林建設提供參考[4-10]。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是抗逆107速生楊。
2.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望遠鎮,東經105°49′~106°26′,北緯38°08′~38°26′,海拔1106~1118m,屬于中溫帶荒漠草原生物氣候帶,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11]。光能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年日照2879~3040h;年平均溫度8.5℃,有效積溫3233~3330℃,無霜期150~170d;氣候干燥,年均降雨量為205.7mm,年蒸發量1162.4mm,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56%。土壤為中壤淡灰鈣土,肥力較好,中性偏堿。
2.3 試驗管理 2017年4月扦插育苗,栽植密度分別為30×50cm、30×60cm、40×60cm。土壤為砂壤土,保水、保肥性中等,每年澆水3~4次,中耕除草同于常規管理。
2.4 測定項目 從2017年4月——2018年4月實地、適時的觀測記錄不同栽植密度下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的物候期、生長性狀、苗木適應性。
2.4.1 物候期 從2017年4月中旬開始,每3d觀測記錄1次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物候期,每次隨機抽樣5株,至11月中下旬結束。
2.4.2 生長性狀 以每個密度為小區隨機選取定植苗木60株為試驗材料,測定每株的高度性狀、地徑性狀,研究抗逆107速生楊苗木在3個不同密度的生長性狀。苗高:從苗木基部地面處到苗木的頂端。用鋼卷尺測量;地徑:離地面1cm處的苗木直徑;用游標卡尺測量。
2.4.3 適應性 苗木成活率:2017年10月下旬進行實地調查,以每個密度為小區隨機選取定植苗木3行,測定每行的成活株數、死亡株數,所測得的成活株樹與總株數的比值即為成活率。苗木越冬保存率:2018年4月下旬實地調查2017年隨機抽取的3個樣行中苗木越冬后成活的株樹,使之與2017年扦插成活株樹相比即為苗木越冬保存率。苗木抽干率:2018年4月下旬實地調查抽干株樹,以植株有抽干枝條1/3以上為抽干植株,調查所得的抽干株樹與成活株樹的比值即為苗木抽干率。苗木產量:以每個密度為小區隨機選取定一定面積,并測定該面積內的苗木株數,乘以所測得的成活率即為苗木的產量。
2.4.4 綜合性狀 依據測定的抗逆107速生楊苗木在3種不同密度下的生長性狀及適應性的顯著性表現進行評分,通過方差分析和顯著差異性,對其各個性狀進行打分,單個性狀表現最好的為10分,其次為8分,最差為5分,沒有差異的各得3分。
2.5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DPS9.50,OFFICE2003進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密度對苗木物候期的影響 對107楊苗木進行物候期觀察,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在3種不同栽植密度下,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物候期差異不大,生長期以30×60cm密度為最長,達171d,40×60cm次之,為168d;30×50cm最短,為167d。
3.2 不同密度對苗木高度的影響 不同密度苗木高度性狀測定結果見表2,對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表4。由表2、3可以看出,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不同密度苗木在樹體高度上差異性極顯著。3個密度互相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其中,40×60cm的苗木高度最高,達3.21m;30×60cm的居中,為2.91m;30×50cm的最短,為1.95m。
3.3 不同密度對苗木地徑的影響 由表5、6、7可見,抗逆107速生楊苗木地徑差異性極顯著,其中,40×60cm的苗木地徑最大,達2.86cm;30×60cm的苗木地徑次之,2.47cm;30×50cm的最小,為1.32cm。
3.4 不同密度對苗木成活率的影響 成活率測定結果見表8。由8表可知,抗逆107速生楊苗木在密度為30×50cm和30×60cm,成活率最高,為96.9%;其次是40×60cm時,為96.0%。
對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表9、10表明,苗木成活率在30×50cm、30×60cm和40×60cm3個密度下,差異不顯著。
3.5 不同密度的越冬保存率的影響 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不同密度越冬保存率測定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11、12、13。由表11、12、13看出,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密度苗木的越冬保存率差異均不存顯著。
3.6 不同密度對抽干率的影響 對苗木抽干率進行的比較,結果見表14,由表14可見,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不同密度抽干率均為0,抽干率不存在差異。
3.7 不同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對其產量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5所示。由表15、16、17可見,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密度苗木的產量30×60cm>30×50cm>40×60cm,不同密度對苗樹產量的影響不顯著。
3.8 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性狀的綜合評分 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的物候期、生長性狀、成活率、越冬保存率、抽干率和產量進行比較,并綜合打分,結果見表18。由表18可見,密度在30×50cm時得分最低為44分;密度在40×60cm得分居中,為46分;密度在30×60cm得分最高,為57分。
4 結論與討論
抗逆107速生楊苗木3個不同密度苗木性狀綜合的比較結果:30×60cm優于30×50cm和40×60cm,所以在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繁育中,考慮到種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的密度時,應主要選擇30×60cm的種植密度。
經近10年的苗期、無性系對比林測試和區域化試驗,歐美楊107號表現良好,適合我國黃淮流域、海河流域及遼河以南流域廣泛栽植,并在新疆、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重慶等地亦有引種,即將成為我國北方包括西北地區防護林帶、用材林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但本文只針對抗逆107速生楊苗木最優密度選擇繁育方面進行了研究,要全面了解抗逆107速生楊苗木的各個生理、生化條件,還應進一步做出測定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維正,劉紅.林木良種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88-96.
[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楊樹遺傳改良組.楊樹優良紙漿材和生態防護林新品種歐美楊107號[J].林業科技通訊,1999(4):46.
[3]張綺紋.楊樹優良紙槳材和生態防護林新品種歐美楊107號[J].林業科學研究,1999,12(3):332.
[4]徐保國,郭玉生,石志紅,等.歐美楊107號引種試驗初報[J].河南林業科技,2001(1):4-6.
[5]韓杰,季蒙,高衛華.歐美楊107號楊引種及繁育技術研究[J].內蒙古林業科技,2002(增):35-37.
[6]周永學,樊軍鋒.歐美楊107號引種試驗初報[J].河北林果研究,2003(3):217-220.
[7]蔡莉,崔素英,方金,等.歐美楊的引種栽培及推廣[J].中國林副特產,2003(3):44-45.
[8]周永學,樊軍鋒,高建社.幾種楊樹無性系扦插苗苗高年生長規律的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4,24(20):23-26.
[9]周永學,樊軍鋒,藺林田,等.楊樹雜種無性系苗木生長性狀比較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29(4):47-49.
[10]周永學,蘇曉華,樊軍鋒,等.引種歐洲黑楊無性系苗期生長測定與選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10):102-106.
[11]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干旱半干旱地區研究委員會.干旱區資源與環境[J].2007:2-21.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