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占娟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勢對思政課教學進行創新升級,不斷優化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文章主要分析了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優勢以及提升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的策略,以實現我國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得到長足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50-0271-02
在科學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化、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逐漸在教育領域得到有效應用。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信息化教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正得到日益深入的應用。但是信息化教學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有將二者進行有益的結合,方能真正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找到高校思政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契合點,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影響力、感染力與實效性,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1.思政課教學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教學。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通過思政課堂的理論灌輸來實現,單一的授課模式與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并不能激發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且其授課不具有針對性與親和力,缺乏實踐教學,最終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思政課教學缺乏實效性。
2.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一直以來都是課堂中的主角,他們把學生作為灌輸知識的對象。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缺少變通,而學生只是授課過程中的默默配合者。當在授課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時,教師常常不能隨機應變,比如對于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這種處于預設范圍外的內容教師并不能立即很好地解決。
3.固定學時授課,教學時間受到限制。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的,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而且每節課教師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給學生答疑解惑。另外,受到教學任務、授課時間的限制,師生間并沒有太多的機會對思政知識進行深入的探討,限制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進而也會打消學生求知的欲望,影響其學習興趣。
二、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1.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陣地。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現了教學陣地從真實到虛擬、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化,將教學空間從有限擴展至無限。豐富的教學陣地對于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可以從自身的興趣、時間安排出發,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內容進行自主學習,不用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另外,信息化教學還可以把數字圖書館、展覽館、虛擬教學場景等引入課程,輔助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2.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授課內容與方式。首先,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可以豐富授課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獲得最新的與思想政治相關的信息,并將其融入授課內容中,實現授課內容的與時俱進;其次,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可以把學生的演繹與教師的講授完美融合,讓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思政課學習的興趣;再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學生可以對授課的過程、重難點知識重復觀看和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授課內容進行整體的把握,而且可以鞏固授課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及時地進行答疑解惑,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最后,信息化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在授課過程中的互動,便于師生間及時地溝通、解決問題,保證課程教學不留難、不存疑。
3.促使了高校思政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實現教學相長是教學的終極目的,但是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因為人力無法有效處理復雜龐大的教學數據而難以全面地評價教學。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便利了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等各項工作,使得高校思政教學評價變得多元化,促使在思政教學中開展全面、全程的綜合性與過程性評價。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在我國高校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各高校應抓住這一發展契機,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1.高校要為信息化教學提供良好的資源設備。軟硬件設施是高校開展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支撐,因此高校應加強信息化教學所需的資源設備建設,為信息化教學奠定堅實基礎。首先,高校要定期升級校園網絡,及時解決其存在的問題,保證師生在利用網絡學習時的高速流暢。在校園無線網絡建設方面,應擴大其覆蓋范圍,教學區域、宿舍、食堂等應實現全覆蓋,這樣不僅可以使信息化教學順利實施,還可以降低學生網絡使用的成本,進而極大地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其次,高校要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建設與完善,為師生、生生交流以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與完善,不僅要豐富平臺上的資源,還要提升平臺的兼容性與穩定性。所以,高校要加大對信息化教學的資金投入,整合、購買多種教學資源,以方便教師備課、學生自主學習等,實現資源共享。另外,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多媒體設備,要定期由專人進行更新、檢查,及時地進行更新換代。
2.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延伸教學空間。利用互聯網技術,師生間建立了便利、直接的交往方式,學生也有了更為便利且豐富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但是學生面對網絡中龐雜的信息往往難以分辨好壞,面對這一問題,高校思政教師應主動對網絡傳播的規律進行研究,把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與主動權,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移動設備的發展,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與網絡和智能緊密地連在一起,這也為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條件。要想提高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提升對互聯網的應用效率,對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打破傳統課程的時空限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延伸思政課的教學空間。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要立足傳統課堂,從學生的新特點出發,以互聯網技術連接網絡課堂與傳統課堂,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臺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動態,還可以利用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形式進行網絡授課,豐富教學模式,把線上線下、課內課外進行有機結合,充實教學內容,以網絡課堂形式輔助傳統課堂教學,提升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進而以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互聯網挖掘生活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教學就是把教材中的內容整合為一種教學體系應用到課程中的過程。思政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教師需要更多的案例來對理論加以說明,才能真正把理論講透徹,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本中的內容。其中,案例的選擇是教師備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只有貼近學生、與時俱進的案例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才符合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理念。因此,作為一名思政教師,要對生活中引發熱議的新聞或影視節目多加關注,因為這些熱點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案例。另外,身邊的具有代表性的人也可以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案例,教師要善于對身邊的人、事進行深度挖掘,使授課內容更貼近學生,增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江南,馬和平.論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價值導向[J].湘南學院學報,2019,40(03):116-119,124.
[2]宋楊.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的策略[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1):78-80.
[3]翁紫萍.移動平臺對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影響——以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8,(31):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