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冰



[摘要] 目的 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期間消化科門診治療的1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根除幽門螺桿菌)和對照組(常規治療)各62例,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主要體現為上腹痛綜合征(EPS)評分和餐后不適綜合征(PDS)評分的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3.55% vs 79.03%)相對更高(χ2=5.521,P<0.05),復發率(1.61% vs 12.90%)、EPS評分[(1.29±0.43)分vs(1.38±0.57)分]、PDS評分[(1.37±0.41)分vs(1.50±0.64)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9.92±1.04)分vs(14.97±2.23)分]相對更低(χ2=4.313 ,t=5.642、5.239、5.185,P<0.05),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3.95±0.82)d vs(6.45±1.47)d]、癥狀消失時間[(4.41±1.22)d vs(7.02±2.64)d]相對更短(t=5.162、5.394,P<0.05)。結論 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能夠避免幽門螺桿菌對于疾病的影響,進而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根除幽門螺桿菌;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11(b)-00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a total of 124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from May 2017 to Jul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exampl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hich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owering of upper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EPS) score and 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 (PDS) score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55% vs 79.03%) was relatively higher (χ2=5.521,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1.61% vs 12.90%), EPS score [(1.29±0.43) points vs (1.38±0.57) points], PDS scores [(1.37±0.41) points vs (1.50±0.64) point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scores [ (9.92±1.04) points vs (14.97±2.23) points] were relatively lower (χ2=4.313 ,t=5.642,5.239,5.185,P<0.05), whil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3.95±0.82)d vs (6.45±1.47)d], the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4.41±1.22)d vs (7.02±2.64)d] was relatively shorter (t=5.162,5.394,P<0.05). Conclusion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which can avoid the impa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n the disease, and thus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unctional dyspepsia; Clinical efficacy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組源于上腹部、持續存在的或反復發生的癥候群,主要包括上腹疼痛或燒灼感、上腹悶脹或早飽感或餐后飽脹、食欲不振、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但內鏡及影像和生化檢查等未見明顯異常,FD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胃腸運動功能改變;②內臟高敏感;③胃酸;④幽門螺桿菌感染;⑤精神心理因素;⑥遺傳、食物、免疫功能紊亂等異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對癥治療。可選擇抑酸劑、促胃腸動力藥、抗抑郁藥等。另外,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高于西方國家,采取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法,能夠進一步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更好地改善其胃腸功能[1]。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5月—2018年 7月期間消化科門診治療的1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探討其臨床治療方法,根據其治療恢復情況,對于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消化科門診治療的1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經由患者和患者家屬知情同意。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納入標準:以上患者符合中國消化不良診治指南診斷標準和羅馬IV標準診斷。排除標準:危重癥患者,合并嚴重并發癥,意識、精神障礙者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9例和33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8.36±3.98)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11.52±2.61)月。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30例和32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39.05±4.06)歲。病程4~22個月,平均病程(12.15±2.44)月。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80041)20 mg,1次/d,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3次/d,鋁碳酸鎂片(國藥準字H20013410) 1.0 g,3次/d,均為口服用藥。
觀察組患者接受根治幽門螺桿菌治療,口服雷貝拉唑20 mg,1次/d,+多潘立酮10 mg和鋁碳酸鎂 1.0 g,3次/d,的基礎上,給予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1302 3964)1.0 g,2次/d,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65652)0.5 g,2次/d,聯合枸櫞酸鉍鉀片(國藥準字H10900084)2片,2次/d,口服用藥。持續治療2周后,調整為常規用藥方案(同對照組),再持續治療2周。經過4周的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評價為治愈(腹脹、惡心嘔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完全消失,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能夠正常飲食)、好轉(胃腸道癥狀明顯減輕,胃腸功能恢復良好,進食量增加)、未愈(胃腸道癥狀無明顯改善,存在胃腸功能障礙,進食減少),治療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癥狀積分評價:應用上腹痛綜合征(EPS)評分(0~3分)和餐后不適綜合征(PDS)評分(0~3分),評價患者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根據癥狀對于日常生活活動的影響進行判斷,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為嚴重[2]。
1.4? 統計方法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的治愈和好轉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未愈和復發患者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
分析兩組患者的EPS評分和PDS評分變化,對比治療前后和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
根據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功能恢復情況及其情緒狀態,評價其治療恢復情況,見表3。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遲、胃腸容受性舒張受損等情況,上腹疼痛和餐后不適是患者的典型癥狀表現,影響其正常進食,對于營養的消化、吸收形成干擾和妨礙,在引發多種胃腸道不適癥狀的同時,還會導致患者體質的下降。與此同時,非酸性反流、胃節律紊亂、腸道動力異常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均會誘發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復雜、多樣,并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的癥狀表現,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3]。
藥物治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治療的主要選擇,需要以癥狀緩解、功能恢復為主要目標。針對其胃節律紊亂、腸道動力異常等病因,使用具有促胃腸動力、抗酸以及胃腸黏膜保護等功效的治療藥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消化不良癥狀且伴明顯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藥或抗焦慮藥。而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影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易反復[4]。
因此,在疾病的治療中,需要采取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有效方法。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促胃腸動力藥和胃腸黏膜保護劑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抗生素,能夠進一步提升幽門螺桿菌的清除效果,減少幽門螺桿菌對于胃腸消化功能的干擾和影響,更好的改善其胃腸功能,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5]。在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在抑酸、促胃腸動力和胃腸黏膜保護的基礎上,使用抗生素。經過常規治療后,患者的胃腸功能得以恢復,臨床癥狀顯著緩解,進而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6]。然后需要考慮到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是經典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能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進而獲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7]。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93.55%的觀察組的病情得以治愈和好轉,1.61%的患者出現復發的情況,治療(3.95±0.82)d后,患者的胃腸功能得以完全恢復,(4.41±1.22)d后,其胃腸道不適癥狀完全消失。EPS評分由治療前的(2.28±0.74)分降低至(1.29±0.43)分,PDS評分由(2.79±0.58)分降低至(1.37±0.41)分。經過常規治療后,79.03%的對照組的病情得以治愈和好轉,12.90%的患者出現復發的情況,治療(6.45±1.47)d后,患者的胃腸功能得以完全恢復,(7.02±2.64)d后,其胃腸道不適癥狀完全消失。EPS評分由治療前的(2.25±0.78)分降低至(1.38±0.57)分,PDS評分由(2.77±0.56)分降低至(1.50±0.64)分。經過有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狀態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進而說明了根除幽門螺桿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中有著顯著的優勢作用,并得到令患者滿意的治療效果。在張兆紅[8]的臨床研究中,接受常規治療聯合根除幽門螺桿菌藥物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和接受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5.56%和68.89%,進而驗證了根除幽門螺桿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治療中的優勢作用。
綜上所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消除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相關病變的發生與進展,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
[參考文獻]
[1]? 龔曉露.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1974-1975.
[2]? 李寶艷.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8):183-184.
[3]? 韓佰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對幽門螺桿菌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質量效果[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2):299.
[4]? 詹遠京,胡中偉,郭家偉,等.幽門螺桿菌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效果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7:14-16.
[5]? 聶舉國.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5):142-143.
[6]? 李銳,于丹,李淑芹,等.淺析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對幽門螺桿菌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3):116-117.
[7]? 黃貴生.根除幽門螺桿菌對不同臨床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0):1464-1465.
[8]? 張兆紅.根除幽門螺桿菌藥物治療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評定[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7):66-67.
(收稿日期: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