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讀者對閱讀內容和閱讀載體的選擇權越來越大,國民閱讀情況整體呈現“淺閱讀”態勢。正因為如此,封面設計愈發成為圖書的核心競爭力,其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升和強化。然而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的工作仍存在脫節現象,精準定位、科學協調雙方關系,對優化封面設計效果、提升圖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封面設計 文字編輯 美術編輯 有效溝通
[中圖分類號] G2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9) 06-0052-04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readers hav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hoices about reading content and reading carriers, and the overall national reading situation tends to display a“shallow reading”situation. Therefore, the cover design has becom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books. Its status and rol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strengthene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work of text editors and art editors.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scientific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design effects and improving book quality.
[Key words]Cover design Text editor Art edit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除豐富的思想內涵、精湛的寫作技巧、較長的生命周期外,一本高質量的圖書還必須要有出色的封面設計。簡單來說,封面設計就是依靠文字、圖形、色彩的編排來體現設計的構思、立意,將不同形態的文字、圖形、色彩置于不同的位置,從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其范圍主要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以及書脊、扉頁、勒口、護封、環襯等[1]。
清末民初,西方近代印刷技術在我國廣泛傳播,國內出版環境也因政治形勢的變化而稍顯寬松。此后,新文化運動加快了圖書封面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步伐,大批出版界人士開始將圖書封面設計置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繪畫、攝影、比喻、象征等手段手法被普遍運用于圖書的美化裝飾。
據魯迅研究專家王觀泉統計,魯迅一生出版過著譯集四十余種,為青年作家從校訂到裝幀設計“包干”的書不下20種,大約有20種雜志與魯迅發生過密切的關系或直接由他主持[2]。魯迅親自參與圖書、雜志封面設計,并對書籍裝幀方式進行系列創新,影響了陶元慶、司徒喬、豐子愷等一大批美術家,他們進入圖書封面設計領域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陶元慶為魯迅設計了《中國小說史略》《墳》《朝花夕拾》《彷徨》等封面,豐子愷設計的封面有《春雨》《弘一大師紀念冊》《阿Q正傳》等,聞一多設計的封面有《猛虎集》《巴黎的鱗爪》《落葉》等。
聞一多先生曾對圖書封面的價值進行分析:“從主體上講,美的封面可以引起購書者的注意;美的封面可以使存書者因愛惜封面而保存圖書;美的封面可以使讀者心怡氣平,容易消化吸收書的內容。從客體方面講,美的封面可以輔助美育,美的封面可以傳播美術。此外,還有別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不勝詳述。”[3]
無論時代形勢如何變化,圖書封面設計永遠離不開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在現代圖書出版事業中,編輯通常是指策劃、采錄、組稿、校對、審定各類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的從業人員,圖書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都是編輯職業的一種,前者是指在圖書出版機構內專門從事書稿審讀、加工、校對等工作的人員,后者是指圖書出版機構內采用美術技法對圖書進行裝幀設計的人員。
在傳統圖書編輯流程中,一般是文字編輯先編校書稿,再由美術編輯進行裝幀設計,最后責任編輯(通常由文字編輯擔任)敲定成稿。傳統圖書編輯方式容易造成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工作的脫節:文字編輯在對文字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會更多局限于文字的編校質量,較少考慮給美術編輯留出設計空間;美術編輯無從介入圖書的選題、策劃、編校等流程,對書稿相關內容缺乏理性認識,也難以使裝幀設計中的美術技法與圖書內容完美契合。
造成此類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出版社缺乏對兩類編輯實務的交叉培訓。在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彼此缺位、缺乏專業互動的情況下,雙方便會常常就圖書封面立意、字體、構圖、色彩等問題產生分歧和矛盾,無法實現兩者表現力和創造力的高度融合[4]。
1 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進行有效溝通的必要性
有效溝通是一個動態的雙向互動過程,信息發送者將有效信息清晰、準確地傳達給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及時將反饋信息輸送給信息發送者,以便雙方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意圖。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必須進行有效溝通,前者要尊重后者的專業創作,后者要把前者的要求理解透徹,讓圖書封面設計蘊含“文眼”“圖眼”“思眼”三要素,以提升編輯效率、擴大傳播效果、創造附加價值。
1.1 有利于提升編輯效率
圖書封面的設計要求主要包括:美學追求與書稿內容的和諧統一;注意對腰封的使用,提供名家推介、媒體點評、內容摘編等相關圖書信息;根據圖書的讀者定位和投入成本,選擇封面用紙和工藝,采用合適的定價,以適應讀者的閱讀需求。
由于出版社的美術編輯一年要設計幾十甚至上百個圖書封面,很難將每本書的主題內容了解清楚,也難以讓每本書的封面都做到形神兼備。實際上,往往正是因為美術編輯將書稿內容理解淺薄化,才會導致設計處理簡單化,無法準確傳達圖書的核心思想,最終導致封面設計失敗。
如若美術編輯能參與圖書選題策劃的全過程,對作者的整體想法、文字編輯的編校有所了解,文字編輯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藝術審美和平面設計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幫助美術編輯分析多種方案的優缺點,那么,文字編輯就可以從編校的角度合理預留設計空間,美術編輯可以直接在裝幀設計中反映圖書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中心思想,使得編輯周期極大縮短,最大化實現封面設計從內容到形式的跨越。
1.2 有利于擴大傳播效果
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圖書必然同時包含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因此圖書封面的設計應集營銷、美學、傳播等功能于一體。2018年我國共出版圖書100.09億冊(張),圖書品種位居世界第一,印刷業總量和整體出版市場處于世界第二,但出版物的平均生命周期、單品種平均印刷數呈現遞減趨勢[5]。隨著信息量出現指數增長,以功利化、娛樂化、碎片化為主要特征的“淺閱讀”愈發盛行,“讀圖時代”全面來臨。圖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使得眾多出版社將封面設計當做圖書營銷的重要環節。
當一份書稿經過文字編輯編審定稿后,美術編輯可從藝術角度來彌補文字符號表達的不足,還能體現文化內涵、營造文化氛圍,用藝術語言(線條、圖畫、色彩等)增強視覺競爭力,從而提高圖書的吸引力,讓人們回歸到紙質閱讀中來。特別是在我國人均閱讀量長期較低的情況下,推廣全民閱讀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圖書封面設計有利于擴大傳播效果,不斷激發讀者的購買欲、刺激讀者的閱讀欲,繼而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價值,培養讀者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實現公益和商業的雙重目標。
1.3 有利于創造附加價值
文本內容質量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圖書的價值大小,這一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封面設計的質量。精準定位、科學協調美術編輯與文字編輯的關系,對優化設計效果、提升圖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創造圖書的附加價值。這種附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促進編輯人員的能力增長。文字編輯大多來自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等各個專業,對美術編輯業務并不精通,在客觀上容易出現重文字生產、輕美術設計的問題。美術編輯大多來自平面美術設計專業,擁有美術設計方面的專長和相當程度的審美能力,不過在文字運用能力和學術知識水平方面會有所欠缺。經過與對方的長期配合,文字編輯會并重內容生產和美術設計,美術編輯會在文字水平和學術知識上獲得長進,使圖書的封面設計彰顯更大吸引力。
二是促使編輯隊伍的關系融洽。圖書的編輯流程是一環扣一環、一步接一步的關系,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的工作界限絕非涇渭分明。在長期的通力合作中,編輯之間的思想溝通會愈發頻繁,這有助于營造良性的內部溝通交流氛圍,不斷重塑編輯工作人員的傳統角色和定位,促進編輯團隊集體意識的提高,構建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融洽關系,讓編輯對自身事業產生真正熱愛。
2 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如何和諧統一
時代發展導致行業競爭加劇、社會分工細化以及受眾需求增多,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的工作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文美分工”有利于發揮不同編輯的長處,卻容易忽視必要的溝通協作。畢竟圖書封面設計是一個專業交叉性極強的工作,優質封面的設計往往與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的溝通協作密切相關。
除具備較強的文字能力、審美能力、設計能力外,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必須進一步明晰自身的定位和職責,達成互為表里的協作關系,增強與對方、作者乃至讀者的有效溝通能力,以實現圖書封面設計與文字內容的和諧統一。
2.1 “文美”雙方充分了解作者、讀者的需求
在傳統出版流程中,編輯人員與作者、讀者的聯系較弱。隨著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圖書出版市場愈發走向垂直細分,讀者群體對圖書服務的需求日漸增長,編輯活動必須深入洞悉作者、讀者對封面設計的內在需求。此時,文字編輯、美術編輯應借助各種信息化手段,與作者、讀者圍繞書稿展開頻繁、有效的互動。
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及對封面設計的要求。作者是圖書思想內容的創造者,最熟悉所著圖書的風格、內涵、定位等信息。責任編輯可讓作者深度參與封面設計,針對圖書封面設計提出具體要求,提供一些私人素材作為設計參考;結合美術編輯的設計方案,不斷給出反饋意見;邀請行業專家寫出書評,并將之當做腰封的主打部分,以提升圖書對大眾的吸引力。
關注目標讀者群體對封面設計的具體意見。編輯要認真分析讀者群體的心理特點,運用讀者的注意規律、感覺規律、知覺規律、記憶規律、思維規律進行封面設計[6],為讀者搭建提出各類反饋意見的平臺,促進編輯與讀者的溝通交流,結合多數讀者的選擇確定最終封面。
2.2 “文美”雙方磨合出高效高質的協作機制
在圖書編輯的過程中,有以美術編輯為主導、以文字編輯為主導、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共同主導等多種情況。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應當淡化權限,磨合出一種高效率、高質量的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真正實現版面設計內容與形式的融會貫通。
首先,文字編輯應增強審美素養、掌握設計知識,以免向美術編輯提出外行要求;列出圖書開本、裝幀方式、設計素材、讀者對象等信息,對封面的字體、色彩、風格提出初步設想,并附加實現方案、參考封面及時間進度要求;在編校過程中盡可能體現文字節奏,給予美術編輯充分的設計空間。
其次,美術編輯應轉變傳統工作方式,從圖書選題策劃的環節開始著手,與文字編輯同步進行工作,完整地參與一本書的制作過程,加強與各環節工作人員的溝通協調,以尋找合適的藝術設計元素;向文字編輯提出封面設計方案,詳細說明藝術創意和設計思路,并要求文字編輯在編校環節予以密切配合。
最后,文字編輯在與美術編輯意見不統一時,要與之逐一分析不同封面的優缺點,多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設性意見,擔當起協助設計的角色。值得強調的是,文字編輯不能越俎代庖,最終應由美術編輯來確定封面效果。
2.3 多方協作搭建復合型編輯人才的培養平臺
若要完全撬動“文字編輯為主,美術編輯為輔”的陳舊格局,根本之策在于改變相關專業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培養模式:根據學科前沿動態和專業發展方向,靈活調整課程大綱;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構建協同育人平臺,精選校外專家、導師參與校內授課;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兼重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訓練,提高畢業生對行業企業相關崗位的適應能力。
另外,培養復合型編輯人才不僅是院校的責任,出版單位也應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優勢發揮積極能動作用。出版單位需從人才儲備、人才引進、入職培訓、繼續教育等多個環節,建立良性運轉的績效激勵、技能培訓、人才晉升體系:將圖書銷售效益與職位晉升、進修機會等績效激勵內容掛鉤,為新進編輯人員制定完整職業發展規劃;組織優秀編輯前往圖書裝幀設計展、平面設計比賽等處,進行常規性學習、培訓;邀請特聘專家或技術團隊進行集中授課,幫助編輯人員掌握以學科交叉為核心的綜合實踐能力;構建成體系的內部培訓系統,強化“自我造血”能力,實現兩類編輯角色的良性溝通互動。
3 結 語
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無法就圖書封面設計問題達成有效溝通,是一個在出版界普遍存在且長期難以得到解決的難題。專業院校和出版單位要從培養機制、激勵機制、培訓機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讓兩類編輯人員重新找尋自身在出版流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增強與作者、讀者的溝通交流,磨合出高效、高質的協作機制,有效發揮圖書封面設計的美學和營銷功能,創造出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注 釋
[1]周國清,朱美琳.當代出版家范用的書籍裝幀藝術探析[J].出版科學,2009(2):30-36
[2]陳寧.“拿來”與創新:魯迅的書籍裝幀藝術[J].中國書畫,2015(2):122-123
[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二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7-9
[4]楊濤.閱讀,從氣質開始:封面設計魅力解讀[J].出版發行研究,2007(6):60-61
[5]劉宇,周建新.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圖書出版業發展的歷程與經驗[J].出版廣角,2018(17):11-14
[6]孫瑞英.基于讀者認知過程規律的圖書封面設計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4(4):87-89
(收稿日期:2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