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對初中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還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他們的德育觀念。由此可見,德育已成為中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中學生對德育的認知不夠完善,所以德育工作的進度十分緩慢。因此,這便需要教師創新教育形式,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興趣。基于此,主要對初中德育的創新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德育;創新;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那么為了避免這一情況,便需要對他們及時地進行德育,以便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在用好傳統德育途徑的基礎上,拓寬符合新時代中學生成長規律有效渠道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斷探究的問題。
一、開創德育欄目,開辟德育新途徑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所以,學校應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并積極組織一些校園文化活動,以便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在此基礎上,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格。例如,通過開創《三中故事》德育欄目,宣傳發生在學生中、師生間的故事來為學生講述榜樣的力量,以此可以促使他們在故事中獲得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可以逐漸形成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與此同時,采用開創《三中故事》德育欄目方式開展德育,不僅增加了德育的途徑,創新了德育的方法;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德育的興趣,增進他們對德育的理解。且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樹立新的德育觀念,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很多學校只是注重文化課程的教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德育,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所以,為了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情況,在當前新形勢下,便需要學校重視德育,樹立新的德育觀念,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并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促進他們德智全面健康發展。例如,通過定期開展主題班會,講述孔融讓梨、宰相肚里能撐船等名人德育故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處世態度,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另外,在講述故事時,主要是讓學生自己搜集、講述,這樣既可以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提高他們對德育的理解。
三、注重德育的生活化
德育不能只是在課堂上開展,在課后就放棄對此的培養。那么不論教師在今后多么努力,德育工作也是難以開展成功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時,便需要教師將德育與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德育,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德育,從而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發展,促使他們建立健全人格。例如,教師可在與學生互動、溝通時,可以借助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多找了錢該不該退回等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探討。以此可以讓他們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分析、解答,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盡可能選取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以便可以帶給他們更大的影響,進而可以有效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在學校教育階段,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是不可缺少的,且只有通過溝通,才可以讓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進學生對教師工作的理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所以,在當前初中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互動與溝通,以便可以與學生做朋友,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實際的學習情況,明白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在此基礎上,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德育的策略,有效提高德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書信的方式,來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書信角”,并放置兩個書信桶,一個是學生寫給老師的,一個是教師用來寫回信的。然后可以定期再開展“書信交流”的活動,讓學生為教師寫一封信,信的內容可以是學習困擾、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等。最后教師閱讀之后可以在上面進行回復,并適當地開導、鼓勵學生、積極地聽取意見,給予他們一些關心的話語。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可以敞開學生的心扉,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更便于德育工作的開展。
總而言之,德育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并結合中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現代教育的觀念,及時地創新德育觀念,以便可以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永生.淺談加強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J].文教資料,2019(8).
[2]連偉繁.淺析初中德育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
[3]賈多偉.創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3).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