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海
(沈陽市城市建設管理學校,遼寧沈陽110043)
在中職教育中融入現代學徒制,不僅為中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注入了新生力量,其目的是將現階段發展中的困境解決,達到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的目的。實現校企真正的融合,將其“跨界教育”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在中職教育中融入“學徒教育”是大家一直探尋的發展道路。通過早期人才頂崗實習、培訓、訂單培養等方式,逐步演變成為現階段現代學徒制,兩者間屬于遞進關系,將校企之間合作關系充分展現出來,是目前培養中職教育人才的主要措施。現代學徒制度將中心設計化工教學環境視為重點和中心,這一對策將中職教育“高等性”特點充分反映出來,加強了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視程度[1,2]。
中職教育的目的是對應用型及技能型人才進行培養,要求學生動手能力強,這一點需要與優質化工企業共同完成,從而有效將職業教育與企業資源融合,滿足生產運行需求、市場需求、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把企業管理經驗、企業生產場地、實崗操作、生產設備、就業環境、企業文化、技術資源及企業師傅經驗等作為學校的學習要素,這樣為學校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經濟發展期間,以企業視為主體,相比于學校,其具備較為敏感的市場洞察力,具備社會發展優勢,同時也可以給予學生校內無法提供的教學資源。學校的作用是對企業所需化工人才進行培養,校企合作能夠滿足兩者利益需求,同時也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政府的推動,中職院校與化工企業具有了同等的培養人才地位,校企合作被廣泛推廣,而且資源共享。現代學徒制為中職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相結合提供了紐帶橋梁作用,能夠真正達到教育與企業雙主體,培養優秀的高技能型化工人才[3~5]。
現代學徒制下的校企合作,達到了企業與學校多種資源優勢互補及相互融合的目的,以此為基礎,實現針對性和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有關院校根據該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對其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探索和創新。例如:我校與某化工公司合作,共同簽訂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合作協議,共三方,即企業、學徒和學校;建立多種校外實訓規章制度,包括《師傅帶徒弟活動記錄》、《招生招工制度》、《師傅帶徒弟管理辦法》、《學籍管理制度》、《學徒工崗位職責》、《師徒協議及考試成績》等,利用該方法對校外實訓教學過程進行嚴格規范,創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6,7]。
開展了建設研討會,并創建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邀請了諸多單位企業專家擔任化工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以市場需求及企業需求為起點,對學生目標崗位進行明確,系統化整理和思考崗位職責及工作任務,并提出15個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此建立學習目標,建立健全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課程制度。
深入貫徹落實“三進、四出、三融合”的指導思想,并樹立有關理念,對人才進行相應的培養,“三進”包括企業進入校園、專家進入校園和技術進入校園;“四出”包括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崗位、辦學方走出校園進入企業、知識走出書本進入到社會和教師走出教室進入車間;“三融合”分別指的是融合崗位工作過程與課堂教學、融合未來職業規劃與人才培養方案,融合有關職業證書與課程,以此連接系統教育與崗位職業能力,搭建在職業成長歷程基礎上的操作平臺,包括一級分析平臺、二級操作平臺、三級管理平臺,四級研發平臺,此外,建立健全課程體系和平臺。
現代學徒制度深入貫徹落實了“實崗育人、工學交替”,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校外實踐中,走進化工企業實際崗位當中,并鍛煉學生職業技能,通過師傅帶入的方式對學生工匠精神進行培養。采取以實崗操作為根本、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及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化工專業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專班人培養制度。聯合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現代學徒制,擺脫傳統教育模式,鼓勵并支持多方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充分調動化工企業、學生及專家,使其全部參與到體系評估當中,將“實崗育人、工學交替”的中職教育理念及培養人才路徑充分展現出來,以此為基礎,創建“JSP”人才培養路徑,建立安全人才培養路徑。
將中職教育分為以下三種:1)創建育人平臺,即“招工即招生,招生及招工”,明確化工企業、學校及政府各自職責,有政府對學籍管理及招生錄取等有關政策、制度進行制定,融合企業與學校,通過“綜合素質+文化”招生考試方式對其中優秀人才進行選拔,被選拔出的學生應具備職業潛質和文化素質。2)創建內容平臺,由學校、政府及企業共同創建以現代學徒制為基礎的教學體系,其涉及評級制度、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及課堂制度的構建,確立了教學體系的核心基礎。3)創建保證制度,確保了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
3.2.1 以市場定位為依據,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創建“招工即招生,招生及招工”平臺,設定培養目標,也就是對專業優秀人才進行培養,換言之,學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盡量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在保證相關人員具備化工專業文化基礎的同時,對其職業素養進行培養,與此同時,強化操作技能,合理控制分析企業質量,并對運行管理提供高技術及高素養人才。
3.2.2 以典型任務為依據,對化工課程制度進行創建:研究、探討過程中,由教師及企業共同對崗位典型任務進行分析和探討,從本質上整合教學內容,以此推動工業過程向“專業方向課程+平臺課程”發展,以便相對完善的課程制度的形成,有效銜接崗位職責與課程。平臺課程包括專業基本技能課程、公共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三個部分組成,課程考核主要對學生知識水平進行檢測;專業課程取決于企業就業崗位,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進行選擇,組成內容包括崗位技能實踐課、專業核心課及頂崗實踐環節等;課程考核結合學校、實習單位及其企業指導人員共同評估。利用多種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其未來良好就業提供機遇。
3.2.3 以“實崗育人、工學交替”為基礎,開展人才培養路徑:采取化工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方式,應用基于“JSP”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1+1+1學制,總共3年學制。其指導思想以“實崗育人、工學交替”為主,學生通過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訓相互交替方式開展學習及培訓,每年對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
第一學年,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基礎知識了解不全面,因此以校內學習為主,學習內容包括技能訓練和基礎知識,明確企業生產方法、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安全培訓、工藝流程及操作設備等,通過1~2個月的到企業跟崗學習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提升有關內容的認識。
第二學年,學生基礎知識有了進一步提高,該階段主要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進行培養,通過雙導師制度開展,利用多項規章制度工學交替企業與學校、實崗操作,共同完成校內及校外實訓,通常情況下,交替周期是2~3個月。
第三學年,校內學生已經獲得了企業準員工身份,其需要承擔企業人員需要擔負的責任,享受企業福利及責任,確定為全程頂崗階段,實訓期間存在薪水,由企業人員及學校教師一起學習有關知識,確保職業技能。
3.2.4 建立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由企業、社會及學校共同開展檢查及監督工作:優秀的培養模式有助于確保質量評估制度的正常實施。一方面,制定學校與企業需要簽署的校企合作協議書,另一方面試點專業學生與企業簽署了人才培養協議,每一方均需要明確自身職責與義務,建立健全共同育人制度,并建立相對完善的評價制度。職業標準參與評價體系,利用“雙證書”制度有助于確保制度順利實施,企業可參與到學校教學評估中。企業發展期間,從職業標準角度出發,評價和分析校內課程實施效果,一方面,主導力量以校內學分制為主,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獲取有關證書,另一方面,通過崗位考核標準考核企業課程實施效果,并通過社會人才選拔及應用標準對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質量進行評價。
總而言之,在化學工藝專業上實行現代學徒制,有助于融合企業與學校,實現資源共享、實崗育人、工學交替,為培養新的技術型人才奠定基礎。通過多種培訓方式,鼓勵并支持學生參與到企業培訓及比賽中,獲取更多的證書及榮譽,使其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為中職學校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