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冬,郭曉紅
(海口經濟學院 體育學院,海南???571127)
對傳統文化的廣度和深度開發,應立足于產業化視角。目前,絲綢之路的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認知領域和思路日漸清晰:從龍獅文化的起源;龍獅文化運動項目的形成;龍獅文化的傳承與多元化發展;從古時代的民間習俗,到現在國際化的競技舞獅,構建文化產業鏈,帶動了新的經濟常態。龍獅文化在中國海南、廣東、福建、臺灣、香港得到盛行發展,尤其是海南省龍獅運動,其占據得天獨厚的環境和地理條件。而作為我國體育社團的重要成分,龍獅運動協會無論是在促進體育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上,還是優化體育服務資源、提高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水平,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式龍獅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龍獅舞龍在中國屬于娛樂性、自發性、隨意性的民間傳統文化形式,其風格流派異彩紛呈,龍獅文化素有南北之分,龍有板凳龍、荷花龍、草龍、人龍、紙龍、段龍、大頭龍等百余種。北獅動作輕盈,以翻騰跳躍為主,集中分布在華東、中南和中原地區;南獅動作迅猛、快速、其鼓樂也是雄壯振奮,其流行于港澳臺、廣西、新加坡和廣東等地區。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人們將龍化為吉祥之身,舞龍習慣各地盛行。舞龍屬于群體性文化項目,其構成人數少則數十人,多則上千人,以共舞同一條長龍為特色,項目要求群體內相互配合,聚集技巧、智慧和力量,展現“龍韻”,其或是柔美動人,又或是威猛矯健,無不彰顯舞龍群體的精神內涵。
舞獅從中國傳到南洋群島,在新加坡地區流傳近一個世紀之久。相比較舞龍而言,舞獅傳入新加坡的歷史追溯更為久遠,其也是南獅子的代表區域。南獅重在寫意,廣東素有鶴山獅、海南獅、佛山獅、客家獅等,福建素有青獅。追溯流傳和歷史文化背景,南獅起初由佛山獅流傳至南洋,進而客家獅、海南獅、福建青獅、鶴山獅開始盛行起來。據相關考證,1930年北獅傳入新加坡,“新加坡獅”由此產生?!靶录悠陋{”是新加坡的建筑標志,其色彩基調來源于新加坡國旗顏色,新加坡獅子盡顯本土文化的多姿多態。
龍獅運動項目內化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其展現中國精神的自強不息、奮勇前進、團結凝聚力。新加坡龍獅競賽同樣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自1995年龍獅競賽項目已經延續25年之久。而現代龍獅競技起源于80年代,由獅尾和獅頭組成單獅形式,長10-14米,最高限度為3米,不低于0.8米?,F代競技舞獅運用閃、撲、挪、騰、飛躍、回旋等步形步法動態演繹了獅子的動、靜、喜、怒、哀、樂、疑、驚八態,從而展現獅子的剛勁力量和威武猛烈。龍獅運動表演過程中,其飛騰跳躍,讓人心驚膽戰,人心振奮;其委婉迂回,讓人拍手稱絕。
龍獅文化運動是新加坡民眾的摯愛。男女小孩在10歲左右接受龍獅運動項目訓練,在16-17歲左右已經達到相當技術水平。龍獅運動項目的競賽往往采用自由組織和審批制相結合的模式,國內、國際、龍獅運動項目競賽排除亞洲龍獅錦標賽、世界龍獅錦標賽需總會審批,其他龍獅參賽則不需要經總會審批。至此,龍是門派含有南北獅、舞龍、中國廣東沙坪派、福建少林龍等團體組織形式。2005年新加坡文揚龍獅運動協會正式成立,對此,其分會已遍布馬來西亞、中國臺灣、越南、菲律賓、中國香港和中國。
中國式龍獅文化的起源,從政府角度,應切實加強中國龍獅文化傳播力度,在“絲綢之路”產業化發展視域下,自海南產業文化,探索沿線國家的文化傳播途徑。立足于海南省地理環境優勢,結合海南旅游項目,推進海南龍獅運動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切實打造龍獅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品牌號召力。讓更多地區、國家認識、了解和喜愛龍獅文化,并能夠積極投入到龍獅文化隊伍建設中,走龍獅文化“絲綢之路”。學校聯合政府開展國際交流學習,合作創辦國際化龍獅文化交流活動,切實為中國龍獅文化的“絲綢之路”發展提供良好的傳播交流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華龍獅文化逐漸滲透現代化藝術文化元素及理念,與時俱進地提高了龍獅運動項目的發展空間,使其更具有普及性和藝術價值。基于中華傳統龍獅文化,切實改變文化傳承的方式和理念,立足于產業化視角,走“絲綢之路”,切實優化新型龍獅文化產業結構,推動其產業鏈的轉型。依據高標準、高水平、高起點“三高”原則,豐富龍獅文化體育運動,提高其觀賞價值,打開沿線國家的龍獅文化發展市場,推行新產業經濟運行模式。例如:從改革龍獅鼓樂和服飾配飾等,開發創新現代化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龍獅器材,充分利用新型3D圖像打印技術生產設計龍獅文化系列產品,形成龍獅文化品牌。進而從優化生產加工技術角度,降低必要勞動時間,減少生產成本,加快技術轉型,提高器材生產效率,進而為全方位開放龍獅文化市場,實現龍獅文化價值過渡到經濟價值的優勢轉型。
中國傳統龍獅文化歷經發展,盡顯對龍獅圖騰的推崇與傳揚歌頌。近現代空時文化藝術機器運動項目,與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武術、雜技和舞蹈相融合,提升了文化傳播范疇與跨度。采取大眾健身的方式為龍獅文化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并逐漸趨向于文化價值的深刻表達。并且,龍獅競賽規則也正朝向簡單操作化、科學化、量化方向發展。根據傳統龍獅文化的挪、騰、跳、蹦等運動特征,依托于傳統龍獅文化藝術表現形式,與當代舞蹈和健美操藝術相結合,并逐漸向“絲綢之路”產業鏈過度,實現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公眾健康運動的雙重效果。
龍獅文化競技運動,開設專門的龍獅競技交流平臺,切實加快產業化龍獅文化發展進程,對于龍獅文化“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搭建產業化龍獅文化交流平臺,從龍獅文化傳播到龍獅運動普及,并重點開發其運動競技價值,通過地區、國家間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其市場應用價值。
中國是龍獅文化運動的發源地,中華空時文化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空時運動協會自然在國際龍獅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堅持“以我為主,向外輻射”的產業化“絲綢之路”的探索實踐,采取積極主動的戰略方針向海外推廣,打開龍獅文化市場。與此同時,新加坡文揚龍獅運動協會海南組織也應導入新聞媒體的作用,以海南龍獅運動協會為軸心,采取多方位、全面的宣傳策略,從文化傳承、技術交流角度,促進龍獅文化及其運動項目的產業化發展,進而形成良好的龍獅文化“絲綢之路”新發展格局。從龍獅競技項目的發展來看,其競技規則仍存在明顯的技術落后問題,需要針對于此,立足于前沿技術,協調并存多維度影響因素,加快中華龍獅文化的產業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