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叔,陳 夢,王海軍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體育與健康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弘揚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然而,近年來,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體育文化在西方意識不斷滲透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其保護與傳承的現狀不容樂觀,正面臨著萎縮甚至消亡的危險。河北如何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政策來保護與傳承民俗體育文化,實現其可持續的生態發展已成為國家的需要和必然的文化訴求。
民俗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長土壤,都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相聯系。民俗體育文化的產生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與中華民族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河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培育出了眾多的民俗體育項目,形成了豐富和獨特的民俗體育文化,截止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29項(包括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通過田野調查與走訪,將我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可以歸納為生產生活需要(如狩獵、捕魚、走百病等)、軍事戰爭(如八卦掌、通臂拳、洪拳、五虎棍等)、宗教信仰(歌舞、火把節、蝴蝶會等)、休閑娛樂(地秧歌、中幡、吳橋雜技等)、圖騰崇拜(如白族的圖騰是虎、布朗族的圖騰是鼠)等。
生存環境是民俗體育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河北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城鎮化戰略,擠壓了民俗體育文化的生存空間,導致植根于農村土壤的民俗體育文化受到了極大沖擊。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閑暇的時間通過觀看電影、玩游戲等方式進行休閑娛樂,很少有人參加體育運動,即便參與,也會選擇籃球、跆拳道、瑜伽等競技體育項目,而對于民俗體育項目不聞不問,嚴重的阻礙了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人的價值觀念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價值觀念又指引著人的行為。近年來,受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的影響。如美國政治家繆爾薩提出的“儒家文化是西方文化下要打擊的主要目標之一”、“十條戒律”等,導致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多元變化,認為民俗體育是過時的、不時尚的體育項目,如大部分年輕人對“博克”、“背簍求”、“姑娘追”等民俗體育項目并不了解,對其深層文化內涵更是知之甚少。最終將導致對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體育文化持有漠視態度。
傳承人的斷層不僅是體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通過田野調查發現河北民俗體育文化還存在“血緣脈絡”、“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傳承方式,這種保守的傳承方式限制了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對于傳承客體而言,許多民間藝人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對傳承內容在認知上出現了偏離。而這些進入城市的傳承人經過城市化的生活后,在健身路徑的選擇上也選擇瑜伽、跆拳道等現代體育項目為主,而以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進行健身的不多,導致了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再次出現斷層。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誰的宣傳力度大,誰就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但在民俗體育文化宣傳與推廣中,相關部門和主要媒體沒有充分發揮導引作用。無論是傳統媒體(報刊、廣播等)還是現代媒體(如網絡、數字雜志)對籃球、跆拳道、瑜伽等西方體育項目的宣傳與推廣力度要遠遠大于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宣傳與推廣力度。將會使更多的民眾不能確證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核價值和文化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河北省民俗體育項目繁多,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需要有詳盡的規劃與部署,要杜絕各市(區)、縣任意將一些民俗體育項目申報為縣級、市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規范名錄申報,制定傳承人登記制度,提高傳承人待遇,建立相應的資料庫與信息庫等,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規劃管理體系。同時要建立我省民俗體育文化的四級保護管理體系,制定相關保護措施,避免“重復管理”和“管理缺位”等現象的發生。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要依據傳承的主體性、瀕危性和完整性等原則,結合遺產保護評價體系與專家訪談的結果,建立傳承評價體系,以期實現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價值所在。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中明確指出,“扶持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將體育文化融入體育健身的全周期”。民俗體育具有與現代體育不具有的文化價值,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能夠反映不同地域人民的思維方式與民族心理,對于增強凝聚力與認同感起著重要作用。民俗體育在抵御現代文明病、富貴病和增進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如修身養性的太極拳、強身健體的健身氣功、技藝精湛的武術等。民俗體育還能起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河北省擁有世界矚目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如滄州武術、永年太極拳等,應依托這些優勢項目,搭乘國家政策的順風車,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實現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加強項目的傳播力度,可以依托教育平臺,將我省文化底蘊深厚的民俗體育項目引入校園,實現教育傳承。只有全社會確證了民俗體育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了教育傳承,營造了良好的保護氛圍,才能夠真正推動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京津冀地域毗鄰,古冀州是京津冀地區的母體,而慷慨激揚的燕趙文化又是京津冀文化的主要源流。2015年5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這為河北省文化的協同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京、津、冀文化重要組成不分的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應充分依托北京、天津帶來的資源優勢平臺。鼓勵我省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人去北京和天津等地區交流與學習,建立京津冀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平臺,定期聯合舉辦民俗體育活動展演與賽事活動,加強各地社團組織合作,打造我省優秀民俗體育項目品牌,建立三地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實現我省民俗體育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環境。
自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提出要引導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我省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享譽全國的武術、太極拳和雜技等。我們應借鑒省外文化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如山東風箏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湖北武當山武術文化等民俗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依托國家提出的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借助京津冀協同中的區位優勢,營造良好的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環境。打造經典民俗體育項目品牌,開發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產業,擴大了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的受眾范圍,構建一條既能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生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