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占標,符 波,丁 蕊,安 輝
(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廣南縣地區的壯族擅長與各族人民相互交融、交流學習,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借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改變了原始時代長遠、單一的生存生活方式,逐步發展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壯族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諸如搶花炮、磨秋、打陀螺、舞獅、板鞋競速、手巾舞、“弄婭歪”和壯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體現著壯族人民與自然環境、生產特點、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緊密結合,是壯族人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在結合人們的健美要求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創編出來的民族體育項目。壯族的很多傳統體育項目來源比較廣,有的來源于古代軍隊有的源于古代商旅,但更多的是在結合生產生活、祭祀等傳統而產生的。
壯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繁多,運動形式千姿百態,主要以身體活動的形式。有的對抗性較突出,有的側重趣味性。如比較流行的搶花炮運動,其技術是由各種技術動作組成的,如跑、跳、搶截、傳遞、掩護、團隊合作。它要求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跑得快、跳得高、主動、突破能力強、掩護和配合等,因此能促進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又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人們在體育運動中享受快樂、喜悅的體驗,在快樂的體育活動中,既鍛煉身體,又享受身心健康。達到健、力、美的和諧統一,因此,壯族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較高的健身性。
從廣南地區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中,我們不難看出,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與我們大眾所熟知的體育項目具有不同的娛樂性,這是因為地區獨特的地理區位因素和壯族民族的發展造成的,大多數壯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是在打獵、耕地農業生產活動和軍事活動等出創造出來的,同時還結合著許多壯族的神話傳說。所以這些體育項目都極具獨特的休閑娛樂性。
例如板鞋競速就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是廣南縣壯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深受壯族及周邊民族人民的喜愛。據筆者田野調研以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得知,板鞋競速起源于明代,是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訓練士兵的方法,她大膽創新地讓幾個士兵同穿一雙長木板鞋“齊步”跑的練習方式,經過長期刻苦、系統的訓練,士兵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戰斗力增強。后來,板鞋競速運動除了在士兵訓練中廣泛應用外,也成為一些壯族民間的一種游戲、娛樂活動。板鞋競速是壯族民間一項具有濃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娛樂和休閑活動,集群眾性、休閑娛樂性、競速性于體,為壯族人民的休閑生活增添了樂趣。
廣南壯族地區民族運動大多數都來源于生活生產當中,具有群眾性和簡易性,大多數民族體育項目都不受場地器材等限制,例如搶花炮的活動,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只需要寬敞即可,而體育活動中所需要的器材也只是花炮和自制花籃,簡單易得。再如板鞋競技活動,其所需要的器材雖然比較特殊,但是兩塊長木板制作起來也比較方便迅速,可隨時開展,不會像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體育項目,會因缺少器材活動就會受到限制。另外,廣泛的群眾性也是廣南縣壯族民族傳統體育中的一大特征,對參加活動人員身體素質要求不高,有些活動甚至是老少皆宜,這就形成了全名參與的局面。在一些重大傳統節日期間舉行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參加者歷來十分踴躍,這是其他體育項目與壯族民族傳統體育不能比擬的。
壯族傳統體育項目最早是由生產生活疑神疑鬼和休閑娛樂發展過來的,雖然現在有一部分體育項目的表演者會有一定的收入,但是據筆者了解得知,比如節慶節日中、休閑娛樂中、學校教育教學這些體育活動參與者都不會獲得物質方面的收入。參加人員大多數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大多數都是自發自愿來參與的,其目的是休閑娛樂強身健體,也有從傳承傳統體育項目而參加進來的,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益,不是為了金錢而來的。
壯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一些宗教祭祀儀式、集貿交易逐漸演變為體育活動中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并延續下來。例如廣南縣六浪村祭拜民族英雄儂智高活動中的“弄婭歪”,廣南縣珠琳鎮甲板村“三月三”花街節,集貿交易與體育比賽活動為一體,他們用這種原始的宗教儀式、集貿交易活動來為本民族消災祈福、歡慶娛樂,文化色彩十分濃厚。集貿交易以經濟溝通為中心,為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基礎單位,以幾個相互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可以組成家族。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家族信息傳播為主要渠道的民族體育傳遞方式,并以此為中心形成了各種師承關系,如家傳、師徒、結社等。這是在沒有其他有效傳遞傳承方式之前對民族體育進行傳承的最好方式。
家族傳遞式的主要特征是傳遞者位居高位,被傳遞者他們要毫不懷疑地、完全接受傳遞者的信息。師傅通過語言法和示范法將傳授的內容教授給弟子,其教學體系也是較為隨機的,或是自身總結歸納的,作為被傳遞者要更多的通過自己的鉆研和悟性理解被教授的內容。這種家族傳播方式建立了很強的關系,并相信他所傳授的技術,師傅精心培育傳承的對象像對待他自己的孩子一樣。此外,倫理道德的約束也更加使師承關系進一步強化且越發親密,最終使徒弟產生了一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感覺。
盡管在現在看來,這種傳承方式顯得有些落后和傳統,它作為能夠在壯族地區長期流行的一種傳承方法,就必定是具有一定人性化特征,且可以彌補現代傳播方式中的一些不足之處的。
在規范教學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上積極探索與研究,使其在學校教育傳承過程中具有一個合理而又科學的教學計劃,并且能夠與學校常規的體育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學校的教育特色。廣南縣地區的壯族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現代體育知識外,也要了解、認識本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這樣才能用現代知識及理念為本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通過教育傳承的教學活動,把部分學生培養成為能夠熟悉、運用、傳承優秀壯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校的大型活動或常規活動中,如學校運動會、文藝會演、新年晚會、課間操等活動中可適度安排具有觀賞性、教育功能的壯族民族體育文化內容,讓廣大參與活動的教師及學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廣南縣壯族民族體育具有資源豐富、形態各異、多姿多彩,另外有良好的資源配置性、群眾性和簡易性等特點。筆者試想將廣南縣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利用鄉鎮旅游活動,特別是隨著民族鄉村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旅游業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找尋到了新路徑,也為民族文化旅游活動做出了一些貢獻。例如在文山州廣南縣者兔鄉“千年壯寨”馬碧村每年“三月三”花街節都有周邊的壯族群眾自發自愿參與傳統體育活動表演,活動通過“山歌對唱”、“手巾舞”、“弄亞歪”、竹竿舞等體育項目體現出壯族文化特色,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游客,這樣壯族傳統體育活動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又促使更多的壯族人民來傳承民族傳統體育。
廣南縣壯族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需要政策扶持的持續性,同時廣大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體育教學、群體活動以及體育競賽中大膽嘗試和引入壯族民族傳統體育,積極主動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使其更加符合學校體育教學實際。
廣南縣壯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鮮明的健身性、娛樂性、和非功利性等特征,它是壯族先民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所創造的珍貴的民族文化。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廣南縣壯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方式是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受民族村寨社會變遷的影響,目前的傳承方式又顯得陳舊和形式單一的問題。由此,充分利用廣南縣壯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具有的良好特征,根據區域、傳統體育文化的實際,多渠道開展傳統體育項目,這是現階段需要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