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俊
(皖南醫學院 體育教研室,安徽蕪湖 241002)
相較國內,國外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歷史悠久,尤其是美、日、德等國家發展比較成熟,取得了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總體而言,國內外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體育教學,后者以運動項目組織體育活動。
比如美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性質主要分為職業、非職業兩種。職業性體育俱樂部通過競技比賽這一主要手段,以培養學生參加職業體育聯賽為主要目的;而非職業性質的一般不參加比賽活動,而是依據會員的喜好、習慣等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以鍛煉身體、娛樂身心、交友等為主要目的。
日本得體育俱樂部內設選修課和必修課。選修課以個人興趣為主,學生自主參與課程設計和實施,課程評價時不以成績為考核指標,學習任務富有彈性;必修課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進行實施,最終考核依據的是學生成績,學習任務充滿硬性。相對而言,選修課因為課程較為輕松,學生興趣較高,其人數往往比必修課要多,已成為主流課程。
鑒于德國國內體育的良好氛圍,德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校內和社會體育俱樂部。通過二者互通,高校課外體育納入社會活動并得到學校的認可,促進了學生體育社會化程度,同時,學校和社會體育實現了資源、優勢共享。
20世紀80年代體育俱樂部引入我國,90年代高校出現了學生自主選項的“專項課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俱樂部”以及在兩者基礎之上的特色體育教學,即“項目+特色”模式等。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推動了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改革和發展,其中,“三自主”(自主選擇內容、自主選擇時間、自主選擇教師)教育理念涵蓋了先前諸多的教育思想。至此,高校體育不再千篇一律,逐漸變得千姿百態。
俱樂部教學模式形式多樣,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空間,能夠滿足不同素質和興趣學生的主觀愿望和客觀需求,因而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縱觀進行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的高校,大多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在體質健康測試、體育比賽成績、校園體育氛圍培育等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關于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相關研究很多,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方向集中于理論、實證研究兩個方面。理論研究一般從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內涵入手,進而探討其管理和制度建設,進而提出具體實施辦法。實證研究則主要對目的高校進行實地考察,以問卷調査和現狀分析(指導思想、師資配備、器材狀況、場地場館、組織管理、課程設置等)為基礎,以對策研究和影響因素等為主要內容,最終通過實踐分析和經驗總結,以期為我國體育教學俱樂部的實施提供實踐支撐。
綜上所述,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納。相比較于傳統教師主導、學生服從的班級式授課模式,體育俱樂部制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課內外活動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使學生轉變觀念自愿融入體育活動,對培養學生協作能力、體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功利主義的影響,加之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部分高校存在簡單模仿、迎合時尚的浮躁傾向, 甚至片面地追求學生自主,出現體育教學質量明顯下滑的尷尬局面。另外,學生健身觀念淡漠、高校體育氛圍、師資力量不足、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考評體系不健全等現實問題,也制約著高校體育俱樂部向更高層次推進。
我國高校情況不一,體育教學發展極不平衡,推進體育俱樂部改革不能用一個標準、一種模式去要求和評價。而應深入調查研究,立足校情和體育教學實際,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并最終使學生課外內體育鍛煉相統一,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明顯地提高。
推動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需打破原有舊體制和舊機制,需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創新發展,有時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為了確保其順利推進,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家層面應統籌策劃,做好頂層設計,出臺方向性的政策規定;各級政府要將該項工作納入工作議程,制定改革推進方案,成立專門組織推動工作措施落實;要建立改革試驗示范點,不成熟拿不準的舉措,先在試點學校進行試驗性探索、論證,待成熟后再將相關經驗做法進行宣傳推廣普及;教育廳要建立改革推進機制,定期召開會商座談會、專家論證會、觀摩交流會,從組織機構、管理制度、體育俱樂部會員、評價考核、體質健康測試、體育文化和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梳理,及時總結改革經驗、解決改革問題。
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因此,高校領導層面要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組織,切實解決推動俱樂部模式的困難和問題;要認真研究,制定細化的改革方案;要整合資源,安排專項工作經費;要廣泛動員,大力宣傳改革的目的和意義,發揮全校師生集體智慧,凝聚共識和力量,減少改革阻力;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俱樂部活動,拓寬俱樂部經費來源渠道,增強發展后勁和動力;要適時對學生會員的費用進行減免,提高其參與鍛煉的積極性;要出臺激勵措施,改善教師待遇,激發體育教師開展俱樂部教學的激情,多措并舉,形成推動改革的組合拳,提升改革成效。
必要的場地設施是高校俱樂部教學的基礎。因此,必須要有效整合、合理利用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和資源,加強管理和調度,既能滿足俱樂部活動的場地需求,又能滿足正常體育教學;要做好課內、課余、室內、室外場地資源分配,合理安排體育活動內容、運動形式,必要時可采用預約使用場地方式,提高場地利用率,盡可能使場地利用最大化。場地資源受限的高校,要對場地進行優化調整,加強場地維護保養,有計劃地進行體育場館建設和添置相應體育器材設施;要加強鄰近校際協商合作,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利用各自場地優勢,采取租用互換等方式,彌補學校場地設施等資源不足。同時,可以開展適度的校際聯辦活動,既豐富了體育活動內容,又能提升體育教學場地設施等資源的利用率。
完善的管理機制是俱樂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各高校要加強對俱樂部的管理,拓展學校部門尤其是體育部門和俱樂部的溝通渠道;要制定周密的俱樂部活動計劃,按照活動內容,細化教學、組織、場地、器材等管理分工,并確保責任落到實處;要健全俱樂部績效考核機制,每項活動內容均要建立明確的目標;要開展以會員參與度、支持率為依據的年度績效考評;要建立民主、透明的人事任免制度,采取公開測評、競爭上崗方式,適時調整俱樂部管理機構,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斷激發俱樂部的內在活力。
俱樂部組織的活動內容是其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俱樂部的領導層和組織者要與時俱進,站在時代前列,從學生實際出發,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需,多出新創意,擬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并腳踏實地的組織實施;要廣開言路,多征求會員意見,集思廣益,凝聚會員的共識和智慧,吸納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組織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要立足實際,結合學校特色,發揮學校教學特長和優勢,因陋就簡舉辦一些特色俱樂部創意活動;要聯系鄰近高校,舉辦一些聯辦、聯誼性俱樂部交際活動;要利用相關賽事,組織會員參賽,舉辦競爭性、對抗性的俱樂部比賽活動。總之,通過健康、豐富多彩活動的開展,可以增強俱樂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進而推動俱樂部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校多年來采用傳統體育課模式,在體育教學質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校園體育文化特色、體育比賽成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們不能貿然否定傳統體育課模式,使體育教師在實踐工作中迷惑,使體育課程改革變成無源之水;同時,我們也不能過分強調繼承,否則就會受到束縛和限制,陷入沉迷于過去成績不思改革和發展的尷尬境地。當今,推動體育教學從傳統模式向體育俱樂部模式轉變已是大勢所趨,我們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將體育教學改革真正引向深層次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