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豐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蘇州 215325)
在體育鍛煉和大眾日常生活活動中,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關節損傷[1]。在專業體育比賽訓練中,踝關節扭傷更是經常發生,運動員在重要比賽中踝關節扭傷后往往帶傷堅持比賽,對踝關節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在損傷后為了盡快投入比賽,避免運動成績的下降,及早地進入常規訓練和正式比賽中,加重了踝關節在康復期的負擔,增加了重復扭腳的幾率。普通群眾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踝關節扭傷也是時有發生,缺乏扭傷后處理的經驗以及大眾對于踝關節扭傷的重視程度偏低,損傷后恢復慢,易復發等特點不僅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還會產生一定的社會負擔,占用有限的醫療資源[2]。
在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中,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又可分為功能性裸關節不穩和機械性踝關節不穩。其中導致踝關節扭傷最為危險的因素就是功能性踝關節不穩[3]。幾十年來諸多研究者關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研究成為足踝領域的熱點,因此本研究在閱讀前人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并為其他研究者繼將來續提供參考,避免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同時為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活動鍛煉中預防踝關節損傷和康復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踝關節在首次扭傷后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踝關節會出現短暫的結構性不穩,這種不穩狀態會在12周后復原恢復,但是踝關節的首次扭傷會大大增加再次扭傷的幾率[4]。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概念是由Freeman[5]在1965年最先提出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是指踝關節反復發作“肌無力感”,關節運動的隨意控制失常,但相較與機械性踝關節不穩的踝關節活動度不在正常范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踝關節運動幅度尚在正常范圍內,導致功能性不穩踝關節反復扭傷的具體原因還不確定[6][7],其原因可能是在踝關節扭傷后出現的神經肌肉功能缺陷,包括肌力不足、本體感覺缺失、肌肉激活時間延遲以及平衡控制能力下降等[8]
機械性踝關節不穩和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主要差別是關節運動幅度是否在正常范圍,但較難區分,FAI有可能會發展成為MAI[9]。此外,FAI與MAI不僅可能不是相互排斥的實體,反而可能形成一個病理統一體,從而造成慢性踝關節不穩[10]。FAI和MAI是CAI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緊密的關聯[11]。
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進行正確的評價是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進行有效康復的前提,通過簡單易行的判斷,區分在日常生活活動及體育鍛煉踝關節扭傷后狀態是否屬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避免忽視病情的,使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向機械性踝關節不穩發展。首先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實驗來判定踝關節不穩,如早在1944年提出的抽屜實驗和距骨傾斜實驗[12]。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作為更先進的醫學檢測工具, 同時結合關節鏡檢查法,可以對踝關節不穩進行明確診斷。FAI的判定方法主要采用自陳量表和調查問卷,常用的FAI量表與問卷主要有以下幾種[11]:(1)踝關節功能評價量表;(2)踝關節不穩問卷;(3)坎伯蘭踝關節不穩問卷;(4)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評價;(5)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問卷 。FAI的判定主要依靠量表和問卷。測量者可以通過自我主觀評價進行調查量表的填寫,調查量表獲取簡單,填寫省事且節約醫學檢查成本,可以較快的判斷受試者是否踝關節不穩,是否屬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有利于患者對自身踝關節損傷狀況的了解,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康復治療。
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是指由神經肌肉控制功能下降引起的關節不穩感覺以及踝關節不穩癥狀重復發生的臨床現象[13],因此由姿勢穩定性所代表的姿勢控制能力可能是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最具代表性的功能表現,姿勢穩定性可以從整體上反應人的姿勢控制能力[14]。姿勢穩定性的提升是踝關節功能性不穩預防與康復治療的重要方向,姿勢穩定性可以分為靜態平衡穩定性和動態平衡穩定性。
靜態平衡的定義是作用于物體上的合力或合力力矩為零時,物體沒用線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此時物體保持平衡、靜止或勻速運動,靜態平衡能力是指人在維持某一特定姿勢時,控制身體重心的能力。實際上人在靜止站立時不是不動,而是身體重心始終在圍繞自己的平衡點在不停運動,只是人體主觀感覺不到身體中心的不斷移動,這叫做生理性姿勢動搖[15]。靜態平衡能力的維持主要依賴于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組成的“平衡三聯”[16],由于雙足靜態平衡能力高于單足靜態平衡能力,人體在行走時往往是單足支撐,因此人在運動狀態中的平衡能力低于雙足站立時期的平衡能力[15]。提高單足靜態平衡能力有利于人體對身體中心的控制,才能降低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扭傷的風險。在有些健康受試者和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單足閉眼靜力性平衡對比試驗研究中[17][18],并未發現二者具有很大的差異,說明姿勢穩定性中的靜態平衡能力在測量評價中無法更為精準的體現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與健康測量者的區別,但靜態平衡能力依舊是進行其他活動的基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在康復治療中應當尤為重視。研究發現,通過運動干預可以提高靜態平衡能力,通過不同運動方式對中老年女性靜態平衡的比較研究太極拳、廣場舞、健步走均可提高中老年女性靜態平衡能力,太極拳鍛煉在改善中老年女性靜力平衡上優于廣場舞,廣場舞鍛煉在改善中老年女性靜力平衡上優于健步走[19][20]。其中太極拳鍛煉在消除左右單足靜態平衡功能間的差異略優于廣場舞,對于單側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消除左右單足間靜態平衡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茖W化的研究有助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和健康人群有針對性的進行運動方式的選擇,以此來提升靜態平衡能力,預防和治療功能性踝關節不穩。
踝關節運動損傷往往發生在落地過程中或者暴力沖突等過程中,在日常生活活動及運動鍛煉中走、跑、跳等是必不可少的運動形式,在落地后人體主要是通過足在地面的輕微晃動或者是踝關節的小幅度旋轉來達到最終的身體平衡,該過程的平衡主要依靠人體的動態平衡能力。由此可見動態平衡能力影響著個人的身體活動,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較差的平衡能力增加了踝關節扭傷的風險,有研究表明雙側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兩側動態平衡能力明顯弱于健康測試者,單側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患側動態平衡弱于健側且弱于健康測試者,可以看出,產生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后,動態平衡能力下降,而且由于動態平衡能力的下降誘發病情導致踝關節損傷加重[21]。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的動態平衡能力明顯弱于未受傷人群,但患側動態平衡能力的下降較健側更為嚴重,因此諸多研究嘗試通過運動療法干預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動態平衡能力進行改善,從而達到預防再次損傷和傷后康復的效果。有研究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進行為期4周的PNF訓練,研究發現通過訓練不僅明顯地改善了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患側的動態平衡能力,而且還將患側的動態平衡能力提高到未受傷人群水平。針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患側4周的PNF訓練,也充分改善了健側的動態平衡能力,使其同樣恢復到未受傷人群的水平,且健側與患側間動態平衡能力無明顯差異[22]。眾多研究表明通過運動對功能性踝關節不穩患者進行干預,改善了踝關節損傷狀況,提高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運動表現,降低因損傷就醫帶來的經濟壓力,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社會醫療資源緊缺。
研究表明通過針對性的運動方式干預可以提升靜態平衡能力和動態平衡能力,從而改善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的姿勢穩定性,提高姿勢控制能力。健康人群同樣可以通過選擇高效的運動方式達到預防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效果,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可以最大限度的緩解癥狀,起到康復治療的效果,提高不同需求者的生活質量。
幾十年來,有關于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的研究主要圍繞誘導踝關節不穩的機理進行著,對適合大眾預防與康復具體的訓練手段研究依然較少。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可以通過針對性的運動方式選擇,改善機體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加強本體感覺,提高機體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并在機體受干擾狀態下及時快速作出反應并維持身體姿勢穩定,減少進一步的運動損傷。同時政府、醫院、學校等部門應當加強有關于踝關節損傷風險防控和康復手段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傳播,引起人們對踝關節扭傷的重視,制定具體的符合大眾損傷預防與康復的需求的訓練方法并進行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