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紅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屬于糖尿病中較為多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發生率、致殘率[1]。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一旦產生感覺性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再合并較高機械應力,可導致足部感染、潰瘍甚至足趾畸形等[2]。該疾病常表現為足部疼痛、皮膚干燥、感覺消退等臨床癥狀,若治療不及時不充分,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因此,在遵照醫囑基礎下展開足部自護,可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有效預防與控制病情的惡化。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評價2016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現實意義及對其治療依從性、足部自護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6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依照入院就診登記順序分為兩組。納入標準: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神志障礙、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合并肝腎器官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n=30)應用傳統護理干預,包括積極尋找出高危因素,并幫助患者排除高危因素;健康知識普及,指導患者如何對足部進行自護;鼓勵戒煙酒;定時監測血糖水平,并將血糖值控制合理范圍內。研究組(n=30)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1)入院指導。待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糖尿病足病情狀況、足部自我護理能力、糖尿病依從性進行有效評估,幫助其完成各項基礎檢查項目,并根據檢查結果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內容。(2)心理疏導。由于糖尿病足的病程較長,屬于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在長期飽受疾病的折磨下,容易產生煩躁、郁悶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當多給予關懷、照顧與陪伴,在交談期間,觀察患者內心情緒變化,可采取輕松音樂療法、保持深呼吸法、適當按摩法、分散注意力法等方式來緩解或解除不良情緒,改善不良心境狀態。(3)足部健康宣教。首先做好足部衛生保健工作的宣傳,指導患者如何正確泡腳,如將泡腳時間合理控制在20 min以內,水溫不超過37 ℃,可采用中性肥皂[3]。在泡完腳后,使用毛巾(淺色)輕輕擦拭腳趾間的水,觀察創口是否有滲液與出血現象。其次,對患者的足部加強日常檢查,包括皮膚皸裂、干燥、顏色、溫度、損傷、潰瘍、腫脹、感染等[4]。(4)針對性足部護理。觀察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根據Wagner分級標準進行分級。0級患者,護理人員應當做好預防工作,同時積極展開足部護理。1級患者,若創面流出較多的滲液,則應使用親水性敷料或者是藻酸鹽敷料;若創面所流出的滲液較少,則可使用水膠體敷料或者是脂質水膠體敷料。2級患者,若發現存在感染現象,可在局部給予鋰離子敷料;將壞死組織去除,并做好清創工作,充分引流[5]。可給予水凝膠對肌腱進行保護,避免外露后引發干性壞死。3~4級患者,不僅需要將死骨、壞死組織去除的同時給予清創,仔細觀察是否有碎骨殘留,還應當對局部感染部位使用銀離子敷料、含碘敷料[6-7]。在清創的過程中,可采用泡腳、注射器沖洗的方式;在必要時可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應用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5級患者,防止加壓,帶重建血管之后進行截肢手術[8-9]。(5)足部皮膚護理。由于神經損傷可降低汗液分泌性,從而會發現患者的足部皮膚伴有程度不一的裂傷與干燥情況,嚴重者還會出現感染現象。此時,護理人員應當適當給予皮膚護理霜(膏)對足部進行按摩,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將護理霜(膏)涂抹在潰瘍創口或者足趾間[10]。另外,在剪趾甲時,不宜過深,只需將尖銳部分剪掉即可。告知患者選取一雙合適且舒適的鞋,以免加重損傷程度。可從鞋子的透氣性、空間、鞋底質地等多個方面考慮,從而確保可合理分布足底壓力。
1.3 觀察指標 評價并同步記錄兩組入院時、出院第1天、出院第90天三個時間點的治療依從性、Wagner分級情況、足部自護知曉程度及疼痛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多時間點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n=30)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0~75歲,平均(58.12±3.66)歲。對照組(n=30)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3歲,平均(57.92±3.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兩組護理前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出院第1、90天的治療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Wagner分級比較 研究組在出院第90天Wagner分級,0~1級的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2~4級別的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 兩組足部自護知曉程度比較 兩組護理前足部自護知曉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第1、90天的足部自護知曉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5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護理前、出院第1天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第90天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x-±s)

表2 兩組Wagner分級對比 例(%)

表3 兩組足部自護知曉程度對比(x-±s)

表4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x-±s)
據不完全統計,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占6%~11%,可見足部感染、潰瘍與壞疽,給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造成較大不適感[11-12]。所以,在糖尿病足的治療與康復期間,加強護理干預意義重大。該疾病有輕重之分,可根據Wagner分級標準展開針對性護理干預,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加科學、合理與全面的護理治療。針對性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新型臨床醫學服務模式,主要是對患者的生理需求、臨床需求、心理需求等展開一系列針對性護理措施[13]。在本次研究中,將入院指導、心理疏導、足部健康宣教、針對性足部護理、足部皮膚護理等護理對策貫穿于針對性護理干預全程中,取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成效。在健康知識普及中,指導患者如何正確進行足部自我監測與護理,幫助其排出已知的高危因素,定時監測血糖水平,避免病情加重[14-15]。有研究指出,吸煙是糖尿病足的獨立危險因素[16]。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積極鼓勵患者戒煙,可避免引發血管痙攣加重足部缺血情況,進而降低截肢風險。通過一系列提高治療認知等護理策略,可讓患者自身能夠意識到足部自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轉被動治療為主動治療[17-20]。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相比對照組研究組的Wagner分級下降(P<0.05),提示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研究組的足部自護知曉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力;兩組在護理干預后的疼痛程度均低于護理前(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疼痛感下降更為明顯(P<0.05),提示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減輕疼痛感。
綜上所述,臨床對糖尿病足患者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治療依從性于足部自護能力。同時,還可減少潰瘍、感染、膿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效減輕了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