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紅萍 王蓉 徐桂花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亦稱耳石炎,是臨床較常見的一種耳源性暈眩,但由于其癥狀缺乏特征性,因此患者常被誤診為貧血或梅尼埃病、頸椎病,延誤治療時間[1-2]。目前臨床治療BPPV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前庭訓練、手法復位治療等,雖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于一些頑固性BPPV仍然無法起效[3-4]。例如,改良后Epley管石復位法僅對后半規管BPPV有效,對水平半規管和混合型BPPV療效甚微,研究發現半臥位翻身訓練對于治療各型BPPV有積極作用[5-6]。本院2015年11月-2018年5月開始使用半臥位翻身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該方法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老年人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 BPPV 診斷依據[5];(2)Dix-Hallpike試驗結果均為病變半規管與出現眼震的方向一致;(3)頭部運動到某位置時均會發生短暫性眩暈。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嚴重老年性疾病,如體位性高血壓導致無法正常進行半臥位翻身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2)Dix-Hallpike試驗出現向地性眼震和出現背地性眼震;(3)有關節炎或關節骨質增生;(4)由于腦部感染、腦部惡性腫瘤、頭部外傷等原因造成的眩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1例。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住院后2周內接受相對應治療,后半規管BPPV患者單純給予改良后Epley管石復位法,方法如下:(1)患者坐在內有雙側護欄的雙搖或三搖床上,頭向患側轉45°,放一枕頭或靠墊在身后,方便雙肩可靠壓于枕上;(2)快速仰臥,雙肩靠在枕上,頸后仰,持續30~60 s;(3)頭靠在床上,頭向健康側轉90°,持續30~60 s;(4)繼續向健康側轉動頭部和身體,使患耳朝下,維持 30~60 s;(5)起床重復上述過程。以上復位過程中若出現眩暈則停止轉動,待眩暈和眼震消失30 s后繼續轉動,3個周期/次,3次/d。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單純給予改良Semont管石復位法,方法:(1)坐在床上,頭向患側轉45°,快速向健側呈側臥位,持續30~60 s;(2)快速坐起,向患側同法臥倒,持續30~60 s;快速坐起,向患側同法臥倒,停30~60 s;(3)重復上述步驟,以上復位過程中若出現眩暈則停止轉動,待眩暈和眼震消失30 s后繼續轉動。3個周期/次,3次/d。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半臥位翻身訓練,具體如下:(1)患者首先全身放松,處于半臥仰頭位,先向患側翻身側臥,翻身速度盡量快,側臥后保持30 s;(2)頭暈癥狀不明顯后向對側翻身側臥在翻身時盡量快,中途不停頓,側臥保持30 s;(3)頭暈癥狀緩解后,體位緩慢回到半臥仰頭位休息30 s。整個過程為一個訓練周期,3個周期/次,3次/d。可根據患者的患病情況和初始訓練時眩暈癥狀適當修改半臥位高度,隨著患者癥狀改善,可逐漸降低患者臥位床頭高度。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所有患者于治療后7 d內到醫院復診,詢問患者復位后是否還出現因頭位變動引發出眩暈感,走路是否出現失去平衡等,再根據Dix-Hallpike試驗結果對患者恢復結果進行綜合評定。臨床療效判定:治愈為患者行動正常,在頭部變動時未出現眩暈癥狀和Dix-Hallpike試驗未出現位置性眼震;有效為患者行動基本正常,在頭位變動時仍有輕微短暫的眩暈感或Dix-Hallpike試驗有誘發性眼震,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縮短;無效為患者行動會出現失衡,眩暈和位置性眼震無變化,甚至加劇[7]。總有效=治愈+有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眩暈及腹痛腹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4例,女27例;年齡 39~68 歲,平均(51.24±7.61)歲;病程 7~20 d,平均(13.1±2.1)d;疾病位置:后半規管BPPV 33例,水平半規管BPPV 8例。治療組男15例,女26例;年齡41~69歲,平均(50.78±7.47)歲;病程7~25 d,平均(13.3±2.4)d;疾病位置:后半規管BPPV 34例,水平半規管BPPV 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3.17%明顯低于治療組的95.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405,P=0.007),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83%明顯高于治療組的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98,P=0.046),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BPPV是當頭位變化時發生的短暫眩暈,為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眩暈主要原因,該病發病因素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8-10],因此老年人是該病的多發群體,BPPV的病因和發生機理尚不十分清楚。部分病例具有較明確的原因或誘因,目前對BPPV的發病機制學說中耳石學說最為認可,該學說認為附著于耳石膜上的耳石脫落進入內耳半規管,當頭位位置變化時引起的耳石小顆粒及內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規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規管的毛細胞引發短暫的眼震,并伴隨嘔吐、眩暈等癥狀,頭部創傷、衰老、內耳疾病、高脂血癥、中風和偏頭痛等均可能促使耳石脫落[11]。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BPPV分為3型,后半規管BPPV最為常見,其次為水平半規管BPPV,前半規管最為少見。不同類型的BPPV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后半規管BPPV臨床多使用改良后Epley管石復位法,水平半規管BPPV改良Semont管石復位法[12-14],這兩種治療方法雖然可行,但缺點是步驟繁瑣需要患者熟練掌握,其次多種因素如Dix-Hallpike試驗是易引發眩暈導致患者抵觸治療[15-17],或強度難達到治療要求;部分老年人患者身患痛風、頸椎病、背部疾病導致無法正常接受治療;患者復位手法粗糙,復位速度和程度難以把握,個人經驗不同會產生不同治療效果難以統一[18-20]。半臥位翻身訓練作為一種新型治療方法,有運動幅度小,治療過程不易引發眩暈,癥狀輕,操作簡單,可操作性強,易于掌握。其機制可能是增強前庭中樞的代償功能,且復位過程中機械力能使耳石分散溶解,緩解眩暈、眼震等癥狀,半臥位翻身訓練可看作Semont法的簡化,主要在于將患者坐位改為半臥位。半臥位翻身訓練由于角度關系,使患者半規管在各個方向的相對加速度減小,通過調整臥位高度,癥狀可控,循序漸進。半臥位訓練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患者在家中也可使用枕頭或將床頭疊高,在家屬陪伴下康復訓練,容易推廣,還可作為各種類型BPPV復位在訓練初期使用的一種訓練方法。研究發現,在第1周鍛煉中,患者容易反復出現眩暈癥狀,主要由于耳石在半規管內會發生反復的移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反復眩暈,但發作次數會逐漸減少,程度會逐漸減輕。本組堅持進行鍛煉其眩暈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其日常活動隨之恢復正常。但由于半臥位翻身訓練較常規手法復位時間較長,因此,半臥位翻身訓練聯合手法復位,能克服不同復位方法的缺點,提高整體療效。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主要的不良反應是惡心嘔吐、腹部脹痛、眩暈,給予對癥處理后即緩解,提示筆者針對老年人尤其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頸椎病患者在復位過程中須手法輕柔、動作不宜太快,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適感。本次研究治療組半臥位翻身訓練聯合手法復位較對照組有更高的治療效率(95.12%)和更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9.76%)。
綜上所述,為提高BPPV的治療成功率,患者在使用手法復位的同時可盡早讓患者自行使用半臥位翻身訓練,能取得顯著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