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由1.0向2.0轉型的過程中,由過去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當下對數據和服務的重視。
在10月24日舉行的“2018中國高校CIO論壇”開放論壇中,山東大學信息化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葛連升、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陳文智、天津大學信息與網絡中心主任劉峰、電子科技大學信息中心主任侯孟書、中國人民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艷麗、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化處處長杜軍,圍繞“面向2020年的校園信息化建設”這一話題,就信息化在高校的地位以及信息化如何服務學校教學管理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以下內容根據各位主任的發言整理。


葛連升山東大學信息化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山東大學的辦學理念體現為,建立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科學研究、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人才培養,同時還需要兩個基礎支撐,網絡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體系。山東大學的“十三五”規劃提出了信息化的建設原則——五個導向,分別是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服務導向、標準導向和績效導向,明確了師生是信息化的服務對象,而不是管理對象。
教育信息化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歷史觀?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更多地是從國外高校取經,沒有與國內的現實情況結合,實際上西方國家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進程,但我國仍處于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以及信息社會交織的狀態。
我們提出了以數據為核心,以服務為導向的信息化架構。信息化的核心是數據庫,近一年多以來,我們一直在建設山東大學的數據標準與數據庫,通過開放的數據平臺從數據庫中進行數據交換。數據標準體系與支撐環境共同構成了數據中心,也就是全域數據庫。在全域數據庫與統一身份認證、即時通訊平臺系統等支撐層的基礎上,建立了網上服務大廳。最終通過全域數據庫、網上服務大廳、校園E站與學院信息系統等共同構成了山東大學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多個信息化系統的支撐,對學校的整個管理業務進行了重構,實現了學校管理體系的現代化。

陳文智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
關于信息化在高校的戰略地位,領導的意志和各部門的認同非常重要。我認為信息化要以服務師生為本,在服務師生的過程中更好地支持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雙一流”建設工作,實現信息化從傳統的支撐保障逐漸向引領驅動方向轉變。
在我接手學校信息化工作以后,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建設“網上浙大”。“網上浙大”采用“一體兩翼”的總體架構,以信息化公共平臺為基礎,力求建設浙江大學新式辦學空間,提升辦學和治理能力。“網上浙大”包括信息發布空間、在線教育空間、學術資源空間、網上辦事空間、個人信息空間五大空間,是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十大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系統工程。
在如此背景下,我一直在思考“網上浙大”要達成怎樣的建設目標。一方面隨著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演變,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如何將5G、IPv6等新技術融入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問題。結合浙大的需求,我們提出要建設5G+IPv6+傳統的網絡建設模式,建成統一的硬件平臺,云中心、存儲中心、IP信息中心采取同廠商合作的建設模式。
今年4月,浙大聯合阿里巴巴共同發起成立了智云實驗室,建立了一系列創新機制,希望通過把運營商、軟件開發商、設計商以及高校集合在一起,實現產學研政一體化,共建有機生態體系。 9月21日,我們發布了一項創新成果,基于阿里云“飛天”底座,釘釘作為平臺和入口打造了“浙大大學APP”。我們希望把浙大對于教育的理解、理念與使用場景結合起來,通過有序引入信息化相關技術,把頂層設計做好,創造一個共享平臺。
信息化2.0的主要宗旨是能夠實現教育公平。我們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下,面向全浙江打造一個綠色、專有的教學云或科研云平臺,力求給全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一些治理參考方案。

李艷麗中國人民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
面對2020年談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明確高校信息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高校信息化的責任無論是引領、變革驅動還是服務支撐保障,我認為首先應考慮信息化怎樣落地的問題。
第一,在整體規劃上,信息化的業務高度交叉,所有的工作不能獨立于業務部門之外,如何和業務部門形成一個良性合作機制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第二,很多高校都面臨一個共性問題——人的問題,如何建立一支專業的信息化技術隊伍,基于高校的體制與薪資待遇,技術人員無論是在技術發展還是未來職業發展方面,都會面臨很多瓶頸和問題,如何解決以上矛盾也較為急迫。第三,信息化的建設模式,信息化建設因人員不足更多的需要通過外包完成,需要建立怎樣的合作模式,才能共同推進信息化工作,需要進一步的考慮。
面對以上問題,人大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首先學校成立了信息化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在信息技術中心,并沒有單獨成立信息化辦公室。學校采用的模式是全校所有單位的信息化建設,全部統籌到信息技術中心,包括每年的規劃評審、經費劃撥等等;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建立了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技術實施規范,進一步解決了數據共享問題。在執行層面,應用系統的建設應是百花齊放,信息技術中心為每個單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技術服務、軟硬件環境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務。針對人員問題,信息化領導小組由校長直接擔任組長,從校領導層面給予了很大支持,在薪資體系上也給予了一定的彈性空間,解決了人員待遇的問題。
從信息中心的角度,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首先要形成全校一盤棋,所有的共享互通才能形成。第二,數據,數據是所有信息工作的基礎,是從管理支持到決策支持轉變的重要抓手。第三,智能,未來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侯孟書電子科技大學信息中心主任
圍繞電子科技大學的建設目標,如何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信息化校園,學校確定了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無處不在的網絡、方便快捷的應用系統與隨時隨地的學習。
實際上,信息化在1.0向2.0轉型的過程中,由過去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當下對數據和服務的重視。根據這樣的規劃,首先,我們調整了業務部門,新成立了數據業務部和運維部。數據業務部主要圍繞學校的應用為學校提供數據服務,用戶服務部圍繞信息化的服務如何讓師生滿意來開展工作;二是數據治理,原有的業務系統大多都是各單位自建,電子科技大學實際就是一個信息化的學院,每個業務部門都建立了自己的平臺。信息中心將網上辦事大廳作為一個抓手,把業務系統按照“二八原理”進行了重新劃分并抽取到網上辦事大廳。圍繞網上辦事大廳,主要搭建了基礎數據庫,為下一步數據分析和業務服務做支撐;三是校區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原來的無線主要在公共區域,現在要覆蓋到學校其他各處。

劉峰天津大學信息與網絡中心主任
信息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觀念,所有領導班子必須要樹立信息化的觀念。第二,機制,目前的信網中心不是職能部門,只是作為一個技術支撐部門或者后勤保障部門,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信網中心的定位問題需要解決。我一直在思考天津大學信網中心的工作,我們建設了20多年的應用系統,“數據孤島”問題在天津大學并不存在,學校的數據一直都掌握在信網中心。
借助新校區的建設東風,我們完成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智慧校園建設完成后直接投入使用,目前完成了三云——云計算、云平臺、云桌面的建設。下一步信網中心怎么辦?信網中心的含金量體現在哪兒?信息化的抓手是什么?我認為在教育變革中以上問題都是信網中心需要思考的重點。

杜軍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化處處長
作為信息化部門的負責人,我們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我認為主要在瓶頸和定位兩個方面。近幾年來,國家、地方、學校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經過多年的建設,信息化目前面臨著效益與效率的問題。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程度,未來辦學對信息化的評價都將歸結為效益問題。信息化的效益與效率也將成為學校辦學的一個重要指標。
結合面向2020年信息化的主題,如何真正體現信息化的效率與效益,我有以下三點思考:第一,信息化部門主導力問題。學校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部門,一定要掌控學校信息化的建設局面,通過將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以及領導的認可力、影響力運用到信息化整體建設過程中,真正去掌控信息化的建設局面,確保信息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第二,信息化建設切入點問題。面對新的業務系統建設模式,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基本已經過時,
信息化部門面臨的問題是“常年在建設,需求總在變,遲遲不上線”。如何破解這樣一個局面,信息化部門應去打造一個包括角色權限、數據交換共享、流程業務等內容的IT主體平臺,并且將這些平臺的功能弱化、將業務主線強化,從而使業務部門的需求都在信息化部門的主導下來推動和進行,以統一服務的方式展示呈現。通過搭建一站式網上服務平臺,統一提供應用服務,不斷推進流程再造,優化原有成套的管理信息系統接入信息服務系統的傳統模式。第三,如何解決學校應用業務從“什么都有”到“什么都好”的問題。信息化建設要考慮為誰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充分重視各個層面的需求,從學校、業務部門、師生三個層面考慮我們需要做什么工作。為師生和學校提供真正好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服務,才能不斷提升用戶的體驗和學校的管理服務效率,從而提升辦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