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萍
蘇州市吳江區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江蘇蘇州 215200
楔狀缺損是發病率較高的牙齒唇頰側牙頸部硬組織缺損,其患病率和缺損的嚴重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如不及時治療,易導致髓腔暴露而引起牙髓或根尖周病變,甚至導致患牙冠根交界處折斷。隨著口腔充填材料和粘結技術的發展,光固化樹脂因其理化性能和美學上的優勢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齲齒及其它牙齒缺損,已成為修復楔狀缺損的首選,而粘結劑與樹脂的選擇和應用是能否較好的完成牙體缺損修復的關鍵要點。因此該次使用了相同的自酸蝕粘結劑和光固化樹脂,通過體外實驗研究了自酸蝕粘結劑不同涂布方式對粘結強度的影響,并在臨床上隨訪了2015年3月—2016年8月就診的60例共150顆前磨牙楔狀缺損樹脂充填病例,觀察6、12、18個月后樹脂充填體的脫落情況和充填效果,為臨床操作提供參考。
收集因正畸治療需要而新鮮拔除的120顆牙體發育良好、大小相近、無齲的前磨牙,磨去牙頸部釉質,并制備出平整牙本質面。依次用400目、600目砂紙拋光后,隨機分為 I、II、III 3 組(n=40),并采用不同的涂布方式。 I組為對照組,自酸蝕粘結劑Adper Easy One(3M,美國)沿同一方向輕涂一次;II組為涂布一次粘結劑后再蘸取粘結劑輕涂第二次;III組為涂布一次粘結劑后,靜置20 s,再涂布第二次粘結劑。涂布好粘結劑后,3組均靜置20 s,無油氣流輕吹5 s,后光照固化10 s,使用Z350XT流動樹脂(3M,美國)充填,厚度3 mm,光照固化。慢速鋸切割實驗牙得到用于微拉伸測試的試件,斷面直徑為1 mm×1 mm。用微拉伸測試儀(Micro Tensile Tester,Bisco,USA)對試件進行微拉伸測試,測試結束用游標卡尺測量試件的斷面面積。計算拉伸強度值:拉伸強度(MPa)=試件斷裂力值(N)/粘結面積(mm2)。
選擇來該院口腔科就診的前磨牙楔狀缺損首診患者60例150顆患牙,其中男24例,女36例;患牙未穿髓,無齲病或牙周疾病,牙髓活力正常;洞深≥2 mm。150顆患牙按體外實驗分組方法,隨機分為 A、B、C組(n=50),所有治療操作均由同一醫師完成,治療前對所有患者行護齒宣教,教會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常規比色、隔濕、清潔消毒窩洞、吹干后,分別以不同方式涂布粘結劑Adper Easy One,用Z350XT流動樹脂充填治療;6、12個和18個月后復診,采用改良的USPHS(美國公共健康部)評價方法由另外1名醫師盲法評價其臨床療效,評價內容:充填體脫落數目、充填體邊緣密合度、邊緣著色程度、充填體變色和繼發齲。
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檢驗,對檢驗有差異的結果采用Post-hoc Dunnett's test法進行兩兩比較。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微拉伸強度實驗測試發現,II組微拉伸強度較I和III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2 楔狀缺損樹脂充填6/12/18個月的各組臨床指標(牙/復查牙數)
表1 粘結劑不同涂布方式的微拉伸強度(±s)

表1 粘結劑不同涂布方式的微拉伸強度(±s)
注:* 與 I、III組相比 P<0.05。
組別 斷面面積(mm2) 微拉伸強度(MPa)I組II組III組1.02±0.07 1.04±0.08 0.99±0.05 13.2±2.7(33.1±3.6)*22.6±6.4
3組臨床充填體6、12、18個月后的復查結果見表2,6個月復診60例患者,12個月失訪3例位患者,18個月失訪7例患者,失訪原因主要為聯系方式變更。第6個月和12個月各組評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8個月復診時發現,與A、C組相比,B組充填體脫落率最低,邊緣密合度最高(P<0.05);邊緣著色率、充填體變色情況和頸部繼發齲發生率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楔狀缺損由于缺乏機械固位,且牙頸部處可能存在局部應力集中,粘結修復較其它洞型差,臨床上對其充填治療后,常常發生充填體脫落。與臨床上常用的楔狀缺損充填材料玻璃離子和光固化復合樹脂相比,流動樹脂的濕潤性較好、粘度性低、彈性更好,充填體脫落率更低且邊緣密合度更好[1-3]。周力[4]研究發現流動樹脂加納米復合樹脂能明顯提升楔狀缺損充填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質量。李智等[5]研究發現,應用整層流動樹脂充填楔狀缺損也可以實現與傳統樹脂分層充填近似的臨床效果。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泛的樹脂粘結劑主要可分為全酸蝕和自酸蝕粘結系統。全酸蝕粘結系統將酸蝕劑與粘結劑分開,酸蝕后需要沖洗再涂布粘結劑,操作相對復雜,但是粘結效果相對較好。但有研究發現,與自酸蝕粘結系統相比,全酸蝕粘結系統的臨床術后敏感明顯更高[6],而且自酸蝕粘結系統在臨床治療楔狀缺損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較好的臨床效果[7-8]。目前使用的自酸蝕粘結系統將酸蝕劑、處理劑(偶聯劑)和粘結劑合為一體,不用去除玷污層。處理劑和粘結劑,與酸蝕劑和玷污層的混合物形成混合層,將牙體組織和復合樹脂粘結為一體。在固化后能夠形成樹脂突,提供了一定的微機械固位力。因此混合層的形成提供了牙本質粘結的固位力。而牙本質粘結的牢固程度是臨床楔狀缺損充填治療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粘結劑的使用方式對粘結效果產生影響,Dal-Bianco等[9]發現粘結劑涂布力度不同,可對粘結強度產生影響,鄺容等[10]報道了在粘結劑不同涂布方式下,全酸蝕和自酸蝕粘結劑可產生不同的粘結強度。楔狀缺損患牙的牙本質因長期受到外界刺激,牙本質小管內存在大量礦物鹽沉積,導致硬化牙本質的形成。而硬化牙本質的粘結強度顯著低于正常牙本質,影響了正常酸蝕粘結的效果。因此,楔狀缺損表面的預處理較其它牙體缺損修復更為重要,也直接影響了最終充填效果。童雪梅等[11]發現選擇性使用35%磷酸凝膠酸蝕牙釉質,結合自酸蝕粘結劑能夠有效提高樹脂充填成功率,降低楔狀缺損患者術后牙本質過敏癥。另外在修復楔狀缺損,尤其是位于齦下的楔狀缺損時采用有效的排齦技術來隔絕唾液、血液、炎性滲出液等的污染,能夠明顯減少遠期微滲漏、充填體脫落和繼發齲等問題[12]。
該次比較了使用相同粘結劑和樹脂但粘結劑涂布方式不同的情況下,人牙本質與樹脂的粘結強度變化,并且觀察了不同涂布方式在臨床上修復楔狀缺損效果的差異。體外結果顯示,連續涂布兩次粘結劑,靜置20 s后再固化的粘結后微拉伸強度最高。臨床病例隨訪則發現,充填治療12個月時雖然B組優于其他兩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18個月時B組邊緣不密合率和充填體脫落率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因I組僅涂布一次粘結劑,而楔狀缺損處硬化牙本質表層的抗脫礦能力強會導致常規酸蝕效果不佳,存在部分區域粘結劑未滲入牙本質小管,或粘結劑僅滲入牙本質膠原纖維的表層,深度不足所以粘結強度相對較差;II組通過涂布兩次粘結劑并靜置20 s,有效增強了對硬化牙本質的酸蝕并降低了無粘結劑區域的發生率,因此利于粘結劑的滲透和樹脂突的形成;III組雖然也涂布了兩次粘結劑,但是兩次之間靜置了20 s。可能因為靜置的時間過長而引起單體過度揮發,粘結劑無法有效滲入。酸蝕時間過長也可能引起更深層牙本質基質的軟化,難以較好的形成樹脂突,影響了最終的粘結強度。該次結果與劉寶娟等人[13]之前的研究相一致,他們發現連續涂布兩次自酸蝕粘結劑Clearfil S Bond并靜置15 s后再固化,能明顯增強納米樹脂充填物的修復效果,12個月時修復體脫落率2%。在該實驗中使用了更適合楔狀缺損充填修復的流動樹脂,并且將臨床隨訪時間延長至18個月,因此具有更好的臨床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在楔狀缺損充填治療時使用自酸蝕粘結劑Adper Easy One配合Z350XT流動樹脂,采用連續涂布兩次并靜置20秒后再固化的方式,具有更強的粘結強度、更好的邊緣密合性且脫落率最低。該研究結果在臨床楔狀缺損充填治療,尤其是反復充填后脫落的治療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