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維,路艷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河北承德 067000
直腸癌屬于現階段我國消化系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大量研究表明我國現階段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癌癥中位列第4位。目前臨床治療直腸癌最常用方式仍然是外科手術,而外科手術中最先進的技術就是腹腔鏡,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效果好、痛苦小、恢復快等臨床實施優勢,因此被現階段臨床醫護人員廣泛用于治療直腸癌。但是絕大多數患者術后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等現象[1]。據悉,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全麻術后患者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并發癥,通常伴有語言障礙、思維障礙、記憶力減退等現象,目前臨床對于該種現象的發生機制尚無明確定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上述現象的發生與麻醉藥物的使用、使用時間、患者既往神經系統病史、精神病史、炎癥疾病等密切相關。基于此,該文回顧性選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該院收治的66例性腹腔鏡的老年直腸癌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抽取該院收治的66例性腹腔鏡的老年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資料,依據術中麻醉措施的差異將其以1∶1的比例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女20例,男13例,年齡72~80歲,平均(76.69±1.45)歲;對照組:女 23 例,男 10 例,年齡70~80 歲,平均(78.36±1.22)歲,對比分析 66 例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統計學研究。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4年北京《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診斷標準;②經檢查,身體狀況良好,均可以實施腹腔鏡手術;③此次研究經過該院倫理組委會上會研究并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常規麻醉: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密切監護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等生命體征,連接腦電雙頻譜指數檢測儀和麻醉機。麻醉誘導措施:0.05 mg/kg咪達唑侖(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53019)+3.0 μg/kg芬太尼 (國藥準字 H42022076)+0.10 mg/g維庫溴銨 (國藥準字H19991172);誘導過程中潮氣量控制在9m L/kg,呼氣末CO2分壓控制在35 mmHg,通氣頻率12 min,呼吸比 1:2[2]。對照組:單純丙泊酚(國藥準字 J20080023):3.0 μg/mL靜脈泵注維持給藥。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七氟烷:0.3%七氟烷(國藥準字H20070172)吸入維持麻醉,在此過程中將BIS控制在50,根據患者個體差異給予間斷性予維庫溴銨鎮痛及肌松,術前30 min停止維庫溴銨給藥,縫合時停止丙泊酚和七氟烷[3]。
1.3.1 對比分析蘇醒期躁動情況于患者術后蘇醒后不同時段對其進行躁動(SAS)和鎮靜(Ramsay)評分。
1.3.2 對比分析2組患者手術前后認知情況 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進行認知功能評分,分值為0~27分,其中評分<9,為認知功能重度障礙;10~20分之間為認知功能中度障礙;21~26分之間為認知功能輕度障礙,評分≥27分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
1.3.3 對比術后不良反應 頭暈、肢體痙攣、惡心嘔吐[5]發生率。
1.3.4 對比2組患者對鎮靜用藥的滿意度 等級共分為優良差3級,臨床將總滿意度定義為 (優+良)/總例數×100.0%。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蘇醒期躁動情況、認知情況)2組間比值用獨立樣本t檢驗后以均值±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不良反映發生率、鎮靜滿意度)2組間比值用獨立樣本χ2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用藥后SAS、Ramsay評分變化明顯,觀察組蘇醒前,蘇醒后不同時段內SAS、Ramsa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SAS、Ramsay 評分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33)觀察組(n=33)t值P值SAS蘇醒時 蘇醒后30 min蘇醒后60 min蘇醒后120 min Ramsay蘇醒時 蘇醒后30 min蘇醒后60 min蘇醒后120 min 4.63±0.65 3.40±0.45 8.937 6 0.000 0<0.05 4.59±0.62 3.62±0.53 6.831 5 0.000 0<0.05 4.48±0.63 3.75±0.54 5.053 9 0.000 0<0.05 3.99±0.56 3.85±0.56 4.015 5 0.013 7<0.05 1.85±0.23 3.45±0.98 9.130 7 0.000 0<0.05 1.75±0.25 2.56±0.32 11.458 6 0.000 0<0.05 1.66±0.20 2.64±0.34 14.271 7 0.000 0<0.05 2.17±0.23 2.56±0.25 6.595 0 0.000 0<0.05
2組患者術后MMSE評分均有多升高,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MMSE評分升高幅度>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 2 術后 MMSE 評分對比[(±s),分]

表 2 術后 MMSE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術前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對照組(n=33)觀察組(n=33)t值 P值28.56±2.95 29.36±2.94 1.103 4 0.274 0>0.05 22.36±2.45 18.45±2.03 7.059 4 0.000 0<0.05 26.58±2.45 21.36±2.15 9.199 4 0.000 0<0.05 28.45±2.98 27.55±3.16 1.190 3 0.238 3>0.05
觀察組9.0%,對照組30.3%,觀察組不良反應小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96.9%,對照組81.8%,觀察組鎮靜用藥的滿意度>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鎮靜用藥的滿意度對比[n(%)]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目前老年直腸癌患者術中麻醉后最容易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常見并發癥之一,該病發生機制復雜,臨床對于該現象的發生尚無明確定論,只是證明該病的發生與多途徑、多因素[6]共同作用有關。
丙泊酚是目前麻醉中使用最廣泛也是最常見的藥物,具有用藥后起效快、蘇醒快、可控性強、不良反等優勢,因此多被臨床用于實際麻醉誘導中,不僅如此,重癥監護病房(ICU)維持患者鎮靜時也常用此藥。七氟烷屬于新型鹵代羥基烷類吸入性全身麻醉藥物,用藥后患者血流動力學平穩、蘇醒快,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直腸癌等患者的手術麻醉過程中;該藥可以抑制突觸后膜乙酰膽堿受體功能,降低興奮神經遞質傳遞;麻醉鎮痛效果顯著,更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臨床用藥安全性極高[7-8]。
該此次研究旨在對比丙泊酚單純治療和七氟烷聯合丙泊酚對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蘇醒期躁動及認知功能效果的影響,研究發現七氟烷聯合丙泊酚效果顯著,觀察組蘇醒后 120 minSAS 為(3.85±0.56)分,Ramsay 為(2.56±0.25)分,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MMSE評分由術前(29.36±2.94)分降為術后(21.36±2.15)分,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9.0%,鎮靜用藥的滿意度96.9%。王立維等人[1]研究七氟烷聯合丙泊酚對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蘇醒期躁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一文表明:聯合用藥組患者術后2 h血清S100B蛋白、IL-2炎癥因子降低程度明顯,蘇醒后30、60 min時患者SAS、Ramsay評分明顯較高,術后48 h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鎮靜滿意率為89.29%,明顯高于單純用藥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七氟烷聯合丙泊酚對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