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書
射陽縣中醫院藥劑科,江蘇鹽城 224300
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應用抗菌藥物務必做到謹慎、合理,既要達到預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又要防止干擾治療效果,加重患者經濟負擔以及細菌耐藥等問題[1-2]。該文于2017年年初實施強化藥學干預服務并取得了滿意效果,該研究對分別于2016年6—12月年(開展藥學服務前)、2017年1—6月開展藥學服務后)所抽選的66例I類切口手術患者開展藥學服務前后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分別于2016下半年 (開展藥學服務前)、2017上半年(開展藥學服務后)各抽選66例I類切口手術患者,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24~53歲,平均年齡(44.6±3.2)歲;20 例為甲狀腺手術,24 例為腹外疝手術,22例為乳腺手術。觀察組男33例,女33例;年齡 25~60 歲,平均年齡(45.3±3.6)歲;21 例為甲狀腺手術,23例為腹外疝手術,22例為乳腺手術。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手術過程中給予抗菌藥物治療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基線特征近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遵循該院藥物應用指導規范,制定手術預防應用抗生素藥物調查表,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指導患者填寫,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手術方式與名稱、手術時間、術后切口愈合情況、抗菌藥物使用、給藥量、聯合用藥、用藥時機、不合理用藥情況等等,詳細分析兩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根據用藥不合理情況,實施針對性藥學服務干預,同時以簡報形式將干預情況通報全院,落實獎懲制度以實現整改目的[3-4]。
遵循國家衛計委I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合理用藥標準,對兩組用藥情況實施評價,主要指標包括如下:①用藥指征,通常情況下不采取預防性用藥,符合下列標準考慮使用:手術時間較長、異物植入、創面較大、患者年齡>70歲、牽連重要臟器、惡性病變、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功能障礙等;②選擇藥物:一般以I代頭孢菌素為常用藥,如果患者對β-內酰胺類藥物過敏可改為克林霉素;③用藥時機:一般為術前30~120 min,也可改為麻醉時用藥;④用藥時間:預防性用藥時間一般應控制在24 h以內,部分患者可延長至48 h;⑤失血量>1 500 mL、手術時長>3 h,術中可追加1劑,確保抗菌藥物覆蓋整個手術過程和術后4 h的時間段;⑥無聯合用藥;⑦術后切口愈合良好[5-6]。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6下半年我院對照組66例患者中50例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性抗感染,占比75.8%;開展藥學服務后2017年上半年觀察組66例患者中13例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性抗感染,占比19.7%。經統計學分析表明,觀察組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71,P=0.0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I代頭孢菌素應用率明顯提升,青霉素及β-內酰胺類、II代頭孢菌素及III代頭孢菌素應用率明顯下降,兩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分類情況對比[n(%)]
觀察組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χ2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對比[n(%)]
預防性給予抗菌藥物是圍手術期極為關鍵的關節,對手術療效產生直接影響[7]。近年來,該院持續加強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與管理,落實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規范,取得滿意成效。根據國家衛計委臨床抗菌藥物應用專項整治方案內容分析可知:I類切口手術預防性給予抗菌藥物占比應控制在30%以內[8]。該院2016年下半年對照組66例患者中50例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性抗感染,占比75.8%;開展藥學服務后,2017年上半年觀察組66例患者中13例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性抗感染,占比19.7%,觀察組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71,P=0.0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 I代頭孢菌素應用率明顯提升,青霉素及β-內酰胺類、II代頭孢菌素及III代頭孢菌素應用率明顯下降 (觀察組I代頭孢菌素 12/13=92.3%, 對照組I代頭孢菌素 7/50=14.0%),(χ2=30.037,P=0.0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用藥時間過長、抗菌藥物選擇不合理、聯合用藥、無用藥指征、起始給予 時 間 不 合 理 的 )(χ2=4.690,4.846,4.259,5.868,5.576,P=0.025,0.025,0.034,0.013,0.013),說明經過系統性的藥學干預后,臨床抗菌藥物使用分布結構、應用合理性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從抗菌藥物具體的選擇情況來看,I類切口手術多見葡萄球菌感染,故應給予I代頭孢菌素藥物進行預防。這一結果與楊文芬等人[9]關于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品種選擇占前3位的主要是頭孢西丁占68.42%,頭孢硫脒占19.30%,頭孢替唑占8.77%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總之,經過系統性的藥學干預后,I代頭孢菌素藥物應用率明顯提升,部分患者仍有III代頭孢菌素藥物的應用情況,但大部分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對于I類切口手術患者來說,防止切口術后感染是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主要目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對此有明確規定:I類切口手術病例應在術前30~120 min給予抗菌藥物作為預防性用藥,確保局部組織藥物濃度達標,避免手術切口暴露后被病原菌侵入引發感染[10]。我們發現,觀察組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經過藥學服務干預后,I類切口手術用藥不合理情況得到了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該院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存在用藥不合理現象,實施合理有效的藥學干預,可有效降低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率及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確保了抗菌藥物應用結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