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薇
摘 要 隨著信息傳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新聞對社會建設的影響愈加明顯,如何發揮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廣播電視編輯人員的重點工作重心一直都是促進全社會更加和諧。因此文章從新聞編輯人員促進新聞輿論引導的方向入手進行分析,從多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廣播電視編輯人員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為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 廣播媒體;編輯工作者;新聞信息;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049-02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的完全可以工作簡單地稱為收集新聞挖掘者和以及信息報道的傳播者,簡單地分為兩個工具,一是挖掘機,挖掘新聞信息,而是小喇叭,廣而告知新聞信息。當然現在有更多的媒介可以播所收集到的信息。而作為小喇叭,我們要篩選合適的新聞信息來傳遞,要發揮新聞信息對民眾的引導鼓勵的作用。
讓普通群體也能對社會事件進行一定的思考,甚至參與到其中去,最終推動全社會深思,從而更好地反省自身。基于這種出發點,為了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就應該著重對新聞編輯人員,確保編的工作內容,讓他們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地為社會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1 強化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各項素養
如果要發揮廣播新聞的宣傳廣播的作用就要提高新聞的價值層次、新聞的深度等,而想要提高新聞內容的價值內涵就要只有題號新聞工作者的各項素質,就要通過有質量的新聞內容編輯工作增強新聞的價值高度,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經驗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實際效果,才能更好地做到輿論引導[ 1 ]。基于這項目的,強化廣播電視新聞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是有必要的。
強化編輯人員的政治素養,確保編輯人員在進行新聞信息編輯的過程中能夠具備正確的政治意識,由于擁有高層次的政治理論思想,那么新聞編輯工作就會更加具備大局觀念,也能多角度多方面地認識新聞事件,并且能夠發現新聞事件所蘊含的本質內涵,把握輿論引導的尺度,合理確定編輯立意點,讓為新聞輿論引導作用運用到正確的價值觀上。
當謠言四起的現象出現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應該明辨是非,不被謠言誤導,在謠言的迷霧中像燈塔一樣指引人們,引導群眾意識到信息混淆對社會的危害,讓一些有爭論的問題也能得到各種角度的解讀,讓謠言不攻自破。其次,要更加切實地提高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思想道德修養,保證在處理信息的時候,能夠以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思想認識來引導新聞受眾思考,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解釋深入淺出地指導群眾,讓新聞信息能夠切實地發揮引導群眾思考的作用[ 2 ]。
2 通過宣傳策劃來改革創新新聞報道方式
廣播電視新聞收集和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通過創新編輯模式增強效果來發揮新聞的影響深度和廣度,新聞宣傳的策劃就是編輯人員的必修課。通過創新聞報道的途徑,以求進一步提高新聞的表現力,改變人們對新聞報道刻板無趣和教導性的看法。結合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優點:互動性和趣味性,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同時也要創新傳播方式和模式,吸引更多的受眾回歸到廣播媒體中。摒棄傳統說教的新聞報道方式,通過增加新聞傳播過程中編輯者與受眾的互動,開辟評價區和意見欄,使普通群眾之間能夠分享彼此的看法,增加互動性,加強新聞傳播效果[3]。
3 借助層次化的宣傳造就廣播新聞傳遞信息的獨特優勢
編輯工作在如今除了負責新聞的編寫和新聞傳播,更需要重視新聞的相關宣傳工作,因為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 使得更多碎片化信息擠占了新聞信息的空間。所以他要加強新聞信息的宣傳。那么為了保證新聞編輯真正達到傳播的目的,應該著力形成有多重層次的宣傳模式,進一步發揮廣播電視新聞在傳播信息方面的獨特優勢和方法,真正促進發掘出新聞背后蘊含的、引發思考的內容,為廣播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的全面發揮夯實基礎。
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工作人員用獨特的視角報道社會上的某些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等,發掘出這些新聞信息的背后所蘊含的大多數群眾利益,提升廣播電視新聞信息在群眾中的認同感。這樣,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使得新聞媒體屹立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個性化發展的趨勢,令廣播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增強,適當的突顯出新聞信息的輿論引導。
4 正確處理記者和新聞信息處理人員的關系
在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編輯與記者的關系尤為重要,一條有效和新聞里包含著記者的采集過程和編輯的信息處理過程。因此要正確處理新聞編輯與記者的關系。讓當地的群眾感受到新聞信息的溫暖和力量,對新聞信息的認同感增強,也更愿意反饋最真實的信息和想法。從而讓新聞報道真正發揮作用,真正深入群眾。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新聞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發,聯系不同地區新聞信息對新聞內容進行變化更新,抓住地區特色,反映具體某個一個地區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如此以來,才能讓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發揮地區獨特優勢,形成良好的地區影響效應,為廣播電視新聞輿論引導作用的發揮創造有利條件,真正發揮廣播電視新聞信息對于改善群眾關系問題的作用。
5 提高廣播新聞編輯輿論引導的具體策略
5.1 廣播新聞應維護信息的真實性
新聞三要素中就包含真實性這一重要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必須是以事實為依據,必須經得起實事的考驗。如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興起,在加快信息傳播的同時往往也會因為追求第一時間報道而導致報道失實。
例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重慶大巴墜江事件。第一時間站出來報道的“澎湃新聞”,當時該媒體指出大巴墜江是由于紅轎車女司機逆行。新聞報道一出,輿論嘩然,大多數不明真相的群眾都在咒罵“女司機”,無辜的女司機成為全網眾矢之的。可是隨后,事件發生大反轉,經過調查后得知其實女司機并未逆行,相反踏實正常行駛同時也是此次事故的受害者之一。
可是,在未經查證前,“澎湃新聞”就以“女司機逆行”為標題,不僅誤導了群眾同時也是對新聞事件真實性的不負責任。這樣造成了新聞的權威性下降[3],掀起了錯誤的輿論浪潮,混淆了公眾的視聽。作為廣播媒體,要為自己的言語負責,要在保證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后再進行傳播報道,否則廣播新聞將難以保持權威性,也就是在消耗公眾對廣播新聞的信任度。
5.2 廣播新聞要貼近百姓
文化創造來自于群眾,根植于群眾,最后當然是要服務于群眾的。廣播新聞作為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媒體新聞形式也不例外,要從百姓出發,貼近民生,以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其內容上要來自于群眾生活。新聞媒體就是民眾的眼睛和耳朵,更是群眾嘴巴。因此廣播新聞不僅要來源于群眾身邊,也要深入一些普通群眾難以接觸的領域,拓寬人民群眾的視野,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也要以教育引導群眾為出發點。通過深刻而生動的事例宣揚正能量。那么就要求在廣播新聞的內容中要貼近群眾生活,以群眾身邊大小事為例,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
在傳播過程中避免過于報告化甚至官僚化,新聞廣播不是完成學術論文,而是傳播信息,那么就要求傳播的內容是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尤其某些領域或者國家大事上,存在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官方語言,這時就需要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從群眾角度出發,在敘述實事的基礎上加以引導,通過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去詮釋這些專業詞匯和事件,使得新聞報道能引起群眾的興趣也更加通俗易懂。讓更多的公眾能夠接受,只有公眾接受,新聞報道才實現了其自身的價值,才能實現其傳播信息的初衷。
6 結論
互聯網助力新聞傳播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體,都可以傳播新聞信息。網絡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已經遠超傳統媒體,因此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也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從而真正達到信息輿論影響社會的效果,爭取能夠通過新聞傳播的正能量引導全社會營造社會主義和諧的氛圍,真正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同步。
參考文獻
[1]王靜.廣播新聞編輯加強新聞輿論引導之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55.
[2]紀虹剛.電視新聞編輯的輿論導向作用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5(5):14-15.
[3]邢志剛.芻議廣播新聞編輯加強新聞輿論引導之思考[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6):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