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摘 要 果山公園是四川省川東北地區的一個休閑場所,公園內有一個由老年人自主發起的一個公園集會,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信息交流與辯論的話題。在全媒體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分眾理論與圈層結構理論,文章擬以媒體使用、文化差異與社交方式為標準,通過媒體選擇的變化探尋老年社交圈層的影響因素,對老年人社交圈層進行分析,為老年群體如何自身進行“積極老齡化”提出簡單的可行之策。
關鍵詞 全媒體;老年人;社交圈層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190-03
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數據,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約15 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和國際社會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現實背景下,由于不會使用互聯網和現代技術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傳播,在退休或清閑后,老年人的社交圈層被進一步壓縮,社會參與空間也逐步縮小,與外界的聯系逐漸弱化。成功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以及積極老齡化的提出就是相關理論觀點在應對老齡化挑戰戰略安排中的具體體現。
圈層結構理論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一般理論。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跨國傳播是邵培仁先生根據傳播范圍的大小所劃分的五類傳播現象。我們說,傳播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圈層)內進行,沒有毫無邊界的傳播存在。同樣,傳遞信息必須依靠某種介質,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老年群體的傳播方式同樣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果山公園則是一定歷史時期下出現的特殊的圈層內的人際傳播現象。
1 老年人群社會參與過程的媒體迭代
活動理論認為,老年人應盡可能的縮小自身與社會的距離,進行積極的老齡化。據前期調查顯示,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家人間的交流和自己原有和新建的社交圈。其中通過電視等傳統媒體渠道獲取信息的老年人最多,而接觸互聯網的老年人也在緩慢增長。根據最新的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60周歲以上的網民占比約5%,相較于2016年的老年網民數量增長了約0.9%,說明老年人網絡接觸的群體在逐漸增多。
由于信息交換的需要,最初通過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所獲取的信息難以再維持其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網絡所帶來的海量信息能夠較好的滿足其信息需求,通過網絡所匯聚的各種信息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因此聚集在果山公園的老年人群的網絡使用率遠高于全國的普遍使用率。
在針對主要接觸網絡的老年人的調查中發現,少部分人使用微信與遠在他鄉的兒女取得聯系,多數人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自己在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或感興趣的信息,很少有人互聯網上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廣播電視盡管仍在“意見表達者”與“意見持有者”占據著主要的信息來源,但由“意見領袖”主導的“網絡媒體革命”正在逐漸成型。
2 社交圈層化的理論基礎
2.1 分眾理論
分眾理論,最初由J·C·梅里爾和R·L·洛文斯坦兩位美國學者在《媒介、訊息與人的新視角》一書中所提及。個性多樣化的需求在大數據時代的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越來越旺盛,專業媒體的功能不斷細分,受眾群也根據不同的特點被分割為多個“圈層”。因為所處圈子的差異,圈層中的受眾與文化的屬性各不相同,所以造就了各個圈子較大的差異。
以近期IG奪冠與藍潔瑛去世事件為例,其所產生的影響對數量龐大的受眾群來說是不一樣的,多數中老年受眾不知道IG是誰,而年輕群體不知道藍潔瑛是誰。這種現象則是“圈層”和自我的文化選擇所帶來的差異。“圈層受眾”有著自己的認知、需求,并非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
從傳播學研究的歷史來看,考察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結構對大眾傳播效果的影響和制約是十分必要的。在果山公園的前期調查中,不同的老年群體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獲知信息,在這一過程中,老人自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觀、心理和認知結構則會受到來自傳播源的影響。作為一般的社會大眾,其對信息的需求有著相近性和類似性,但又由于自身屬性的不同,從而使得老年人群在對同一事件持有不同觀點的基礎上進行分化,從而導致了社交圈層的產生。在圈內與圈外,由于個人屬性的不同,同質與異質的交融,在不同的圈層的過程中,受眾規模也會隨之增大或縮減,而其中所形成的的圈內傳播,最終會影響到圈外的個人傳播行為。
2.2 圈層結構理論
圈層結構理論最初是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馮·杜能提出。這一理論最初應用于城市發展建設,在研究中發現,圈層結構理論同樣存在與人際傳播之中,在果山公園的老年人群及其媒介中體現得較為明顯。
從外部組織結構上看,來自不同文化圈層,有著不同社會背景和媒介選擇的老年人聚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規律,即在最開始的一兩個圈層內的受眾在越來越多時,由于所接受教育或思想的不同,圈層會逐漸進行分化,在基于社會認知與自我體驗不同的情況下而產生多個社交文化圈,圈內所談論的話題會有所改變,或在話題不變的情況下,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會有所變化。圈層分化的主因往往是在圈層的接納度已不能統一較多意見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發生,或是圈層內的受眾對此話題不感興趣。
對于經常接受某一思想的人來說,想要接受另一種思想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但圈層形成后并非固定,而是在不停的流動的,除“意見領袖”的角色外,其他在不同圈層中扮演受眾角色的老年人不斷地游走在各個圈之間,尋找一個對自己胃口的臨時社交圈,也就是在圈層的分化過程中產生的“圈層受眾”,他們有自己的認知、需求,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尤其在4~8人所組成的小型圈層中,這一部分受眾所處的社會關系結構及這一圈層內受眾的特點都會影響到他們對信息的理解和處理,來避免因為自身的加入導致圈層的潰散。
圈層融合的進程較之于圈層分化的進程要慢得多。融合主要發生在兩個話題度高度相似的社交圈內,例如在深入調查中發現,其中一個圈子所涉及話題為改革開放前的國家領導人,另一圈子的話題為改革開放后的領導人,在圈層所處的空間距離較近的情況下,兩個圈子會因為某個觀點或意見進行辯論,最終在較為強勢(贊成人員較多)的一方所統一意見,最終開啟下一話題。在不斷地爭論中,圈層的融合也在緩慢的進行。最終的融合并不會回到原點,而是成為3~4個較大的圈層之后重新開始分解融合的循環,直至聚會結束。
從內部文化結構上看,參照個人發言時間及發言頻率,將臨時的話題圈層分為了3個部分:作為中心存在的“意見領袖”,分中心的“意見表達者”和 “意見持有者”所占據的邊緣圈層。在這一劃分中,“邊緣受眾”并非盲目跟從“意見領袖”,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但表達欲望不強成為單純聽取意見的老年群體。而在大型圈層中,由于多種意見難以統一的原因,中心的存在感相較于中小型圈層要弱,且往往起話題發起者的作用,身份在“意見領袖”與“意見表達著”之間搖擺。在起意見領袖作用的老年人的活躍度最高,信息獲取渠道是最多的,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接觸程度較高,“意見領袖”與“意見領袖”之間存在更多的互動。“意見表達者”與“意見持有者”也更樂意與身處相同層次的人進行信息傳遞,三個層次之間的信息交互相對較弱,但起到了鏈接不同圈層的老年人的作用。
2.3 亞文化群理論
亞文化群又稱副文化群、次文化群,老年群體盡管龐大,但在社會環境中相對處于弱勢。他們有著獨屬于自身年代的價值觀和媒介偏好,在社會中仍舊起著重要作用。
活動理論指出,老年人應盡可能地保持中年時期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并嘗試用新的社會角色取代因退休或喪偶而失去的舊角色,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聯合國的“積極老齡化”與這一論述有著相似的含義,即強調老年人應通過社會參與來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積極面對晚年生活。在果山公園的觀察研究中顯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的老年人更熱衷于社交活動,而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且具有強烈表達欲望的老年人則成為了大小社交圈層的“圈層中心”。
人在進入老年期后,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弱化,進行社會參與所必須的精力與資本也在逐漸減少,外部環境又難以給老年群體提供一個較好的環境進行信息溝通,在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導致老年人退出社會生活。“積極老齡化”則是針對這一現狀所提出的一個可行之策,但具體如何實施,仍有待政府機構拿出具體的執行標準。
果山公園老年聚會則是在此視角下的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具有固定性、平等性、自發性等特點,是身處南充的部分老年群體自發形成的一個社交圈層。在這一圈層中,老年人的活躍度和社會參與度要明顯高于公園外部的老年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保障、參與和健康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的過程稱為積極老齡化。我國也在著力進行“積極老齡化社會”的建設工作,但由于老年人口數量龐大,相關的設施不到位,這一目標難以在短期內得以實現,在現狀下,只能采取老年群體自身為主,國家為輔的手段。
一方面,相關的行政單位應開辟專供老年人學習的場所,包括互聯網的接觸,各界資訊的獲取等,讓老年人不至于在步入老年階段后與社會脫節;增設老年人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咨詢師,關注老年人的內在世界。另一方面,根據現實情況,采取多種手段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使老年人能夠自發的進行學習,讓老年人在晚年創造自己的價值。
2.4 傳播儀式觀
傳播儀式觀認為,傳播作為一種儀式、一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強調人們在傳播中的平等參與地位,強調意見的交流共享而非所謂真理的灌輸與接收。在老年人退居家中時,原有的平等關系被打破,老人成為了被贍養的對象,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使得老年群體的發言權自然有所弱化,故交流僅限于身體健康,而不能做到思想上的溝通。因此,多數老年人相比家人和網絡,更加樂意與自己身邊同樣身為老年群體的人進行交流。故而社交圈雖有交互現象的存在,但三個圈層都有交叉的情況較少,兩兩間的交叉較多,多為親族圈層和自身社交圈層、互聯網圈層和親族圈層的交叉。
在個人背景對社交方式的影響上,經濟水平與文化水平的因素占據了較大部分,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才有時間學習新事物,接觸網絡的機會也大幅增加,而文化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接觸互聯網上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也是其他媒介接觸影響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同樣是為何在果山公園社交圈層內部存在如此多異質內容的原因。
3 結論
無論是大范圍內的老年群體社交圈層化還是小范圍內容的信息交流與人際傳播,都是在“積極老齡化”這一前提下開展的,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老年人并不希望被排斥在新社會外,想要融入社會,證明自身的價值。目前政府作為提供老年服務的主體,要更加關注老年群體這一社會邊緣圈層的狀況,頒布切實有效的惠老政策,幫助老年人更好的實現“再社會化”。
參考文獻
[1]白曉婷.分眾理論下的”圈層受眾”理論及其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
[2]趙立兵楊寶珠,《傳播學視域下的“圈子”——基于“差序格局”理論的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3]王莉莉.中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