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雉文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形勢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改進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各大媒體平臺紛紛放大招出新招,推陳出新,在組織架構、人力資源配置、機制體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創立融媒體工作室,其行動力、自主性和市場化讓工作室進行內容制播方面更靈活開放且充滿活力,這將引領未來電視輿論新生態。
關鍵詞 媒體工作室;頻道制;融合促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069-02
1 頻道制與工作室制的特點對比分析
1.1 體制上的比較
頻道制:頻道是打開電視按下遙控第一印入觀眾眼簾的“臺”。頻道制是從之前的“部門制”、“中心制”改革發展而成。
一是管理的專業化。頻道制是電視臺組織架構的第二管理層級,頻道長對制作人員聘用、欄目設置、廣告投放、收視率及其他日常行政管理負總責任。每個頻道有自己獨特風格,有新聞頻道、經濟頻道、軍事頻道、電視劇頻道等,它有利于集中資源,統籌管理,以收視率為主要考核指標,實行優勝劣汰制,更好地促進頻道內各欄目質量水平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確保受眾的忠誠度和廣告投放的收入。
二是經營產業化。頻道不僅把控著播出平臺,還自制自產節目。對于在外制作好的節目,收取頻道版面費用和插播廣告費用。頻道制類似公司制,頻道對經費、人力資源和版面設置等有自主支配權,對廣告投放有自主經營權,節目收視率與廣告收入成正比,只需按點返還回扣給總臺,因此頻道對每個欄目以收視率來衡量績效和收益。
工作室制:工作室在電視臺尚屬探索模式,是獨立于頻道制的另一種管理模式,由一群采編制作的業務骨干組合而成,各項經營管理均獨立運作,獨立制作生產節目,獨立的營銷團隊找尋贊助資金并用以支付節目制作費用、在頻道內購買時間段的版面費以及日常管理的行政費用和勞務費用等。
工作室直接隸屬臺領導,管理層級少,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的限制,自主決策權較為充分,而且團隊一般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利益,并為之努力奮斗,因此行動力和執行力比較強,是廣電媒體抗衡新媒體的有力利器。
1.2 生產力方面的比較
頻道制:傳統廣電媒體的一個節目從選題到播出需層層審批把關,反復審定,流程較為繁瑣,有些節目是周播式,因此時效相對較慢,加上傳播方式單一、傳播途徑窄、受眾面小等,這些均拖慢了傳統廣電媒體的生產力,已然跟不上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媒介傳播科技的步伐。在新媒體多渠道多形態的傳播方式沖擊下,頻道制的體制受到強烈沖擊;新媒體看似“不按套路不按常理”的經營管理方式,更貼近市場;新媒體的個體效率和行業效率使得廣電頻道在生產力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迫使廣電頻道制不得不改革創新。
工作室制:其生產力主要體現在體制的靈活帶動運作和人員的靈活。體制的靈活創新了工作室內部的運營模式和節目生產方式,工作室綜合利用更多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加上內部資源高度整合、共享共創,使得內容生產、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創新以及資源集約方面的優勢充分體現,加之“誰能誰上”的競爭意識大大激發了內部人員的工作激情和行動力,因此,使得工作室的生產力尤為顯著。
2 工作室制對廣電媒體新媒體融合的促進作用
對于廣電媒體來說,觀眾是客戶是上帝,內容是其核心,只有生產的內容滿足觀眾的需求,才能長足發展。廣電媒體應主動出發,積極探索,努力在新媒體戰場上拔得頭籌。打造工作室品牌和發揮工作室內容生產優勢是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主要探索之路。
2.1 包裝推廣手段上的促進作用
工作室就像臺里的一個個“作戰小分隊”,快速且靈活,彌補了傳統廣電媒體及時性和互動性較差的短板。工作室根據節目需要自主進行選題和內容創作,除了在臺里的頻道平臺上播出,還有專人進行線上線下快速推廣運營,如移動手機端App、微信公眾號入口端、微博、抖音、自主開發的新媒體發布管理系統等以及與優酷、騰訊視頻等合作,全方位推廣傳播。線下運營還可以開發多種多樣的宣傳項目,例如主持人見面會、慈善會、旅游、美食、培訓等。
2.2 人員融合上的促進作用
工作室打破原本的部門組的管理,由若干個志同道合的人合作組成。通常由一兩個牽頭媒體人申請創辦工作室,然后根據自身工作室的定位來自主招募擁有業務專長、資源優勢等主創人員。他們可以跨專業、跨地域甚至跨媒體,共同策劃,協同工作,構成合作、開放、共贏、共享的格局。
2.3 內容生產上的促進作用
目前,受眾的信息需求有明顯的分層和分化,因此媒體在內容生產上要迎合受眾的需求,自然要進行分類制作。而工作室內容制作恰好以專業化、垂直化原則來分類,例如財政類工作室專注財經方面的政策、形勢、動向等,健康工作室專注衛生醫療、食品安全等,文化類工作室專注文化傳播、交流等……內容覆蓋各領域,并形成自己的品牌特性,滿足多元化受眾的需求,不僅能大大延伸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能極大提升受眾的黏度和忠誠度。
2.4 市場經營上的促進作用
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倒逼傳統廣電頻道必須在經營思路上創新轉變。工作制可以集約頻道制長期積累起來的政府、行業、企業資源,盤活這些資源成為廣電媒體經營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廣東廣播電視臺的“馬志丹工作室”“尹錚錚工作室”“陳星工作室”“任永全工作室”等獲得政府扶持資金或與大企業結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見,工作室一旦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公信力,社會效益將越大,加上靈活的市場運營模式,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為廣電媒體、政府、企業搭建一個前景廣闊的合作平臺,同時盤活內部資源存量、對接市場,使早期積累的資源優勢具備了變現的可能。
3 展望未來,打破藩籬,解除枷鎖
電視媒體工作室作為傳統廣電媒體融入新媒體的試金石,不僅要由做內容生產,還要做內容、渠道、項目等運營。在大改革的背景下,工作室如何打破體制的藩籬,靈活管理、創新經營,在未來媒體產業發展中找準位置,在未來電視業態中占據一席之地?
3.1 破除資金短缺的發展瓶頸
資金是發展的瓶頸。工作室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來調整自身的運營策略,但不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支持,使工作室運行風險較大,“斷米”現象時常發生,這種運營方式難以承擔更大的經濟風險。
首先要發展移動傳播載體。
工作室面向市場,以開展移動社交、產業經營做項目、做欄目來支撐自身發展,應專門成立運營中心,營銷人員密切關注媒體市場上,尤其是新媒體市場上出現的風向標,及時調整內容制作及營銷策劃方案,以最新最前沿的流行方式來裝點內容制作,同時最大限度滿足商家的宣傳需求。工作室應嵌入移動傳播領域,搶占移動傳播的流量,籍借移動客戶端功能的便利性及廣泛應用性,集聚圈粉,打響自身品牌,利用大數據,跨界整合新的傳播關系網,形成自身的移動媒體傳播矩陣。
其次要內容為王。
內容為王是實現節目收視與經營獲利雙豐收的關鍵,節目內容生產是提高節目收視率的基礎,節目收視率又是對投資贊助起決定性作用的數據。如果收視率低于1%,那這個節目對于打開市場真的“回天乏術”了。從目前流行的微視頻來看,現場直播式的內容是較受歡迎的。因此,工作室在生產制作內容的時候,可以結合節目主題,加大現場直播感,同時,注重與受眾的互動性,這是情感溝通的重要渠道,用以彌補傳統廣電媒體單向輸出的缺陷。
3.2 解除體制上的枷鎖
把廣電媒體比喻成一個龐大的生命體,而工作室就是能在廣電媒體這個生命體之外實現自主體外循環且賦予融媒體基因的組織。廣電總臺在資金使用、人事聘用、項目立項等權力下放至工作室,讓工作室直接進入媒體市場“談項目”“談生意”,“對上對下”的溝通流程簡化使得自主權擴大,指揮棒縮短,運作效率自然提升,這種彈性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層級制和直線職能制,使得工作室能夠自主靈活地根據市場導向爭取項目爭取贊助商,競爭點擊量等,實現擴容增值。
參考文獻
[1]張惠建.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組織扁平化探索——基于廣東廣電工作室的改革實踐[J].新聞戰線,2018(1).
[2]關于頻道制改革,你是否有這些疑問?[EB/OL].搜狐網,[2017-10-11] http://www.sohu.com/a/197552289_657264.
[3]《深度融合下的頻道制改革[EB/OL].[2017-5-15].譚天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ten2007.
[4]劉夢.融媒體工作室人力資源配置現狀、問題與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