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19世紀50年代,當馬克思運用黑格爾的“兩極相聯”理論來分析世界格局,指出中國革命將對歐洲秩序產生深遠影響之時,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視。畢竟當時的中國,正陷入深重的內憂外患,在兩次鴉片戰爭夾擊下艱難求存,強權世界不可能對這樣一個一盤散沙的國家另眼相看。
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預言已成現實。區別于西方以殖民、戰爭、殘酷的階級壓迫為條件的現代化路徑,中國創造性地運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開創了獨特的“中國道路”。
100多年來的革命史和建設史是一脈相承的,前面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堅實鋪墊。一步步走來,中國現代化的高潮出現在過去的40年,即改革開放的40年。對于中國人而言,認識過去的40年,是理解當下中國的最基本的歷史眼光。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下,南風窗雜志社和人民日報出版社一同推出了新書《大變革,平天下》,以激揚的文字,解說改革開放下激蕩的中國。
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了三大歷史性事件: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環環相扣的三大歷史性事件,都有一個基本的底色,即社會主義道路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而其精神核心,則是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人民性。

毛澤東在1945年寫作的《論聯合政府》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沒有中國人的現代化,就不會有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的中國前進方向,有了一個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強調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地位。也只有在這個時期,中國才真正開始了徹底的社會革命—人的革命,把社會重新組織起來,把中國人的勇氣和智慧匯聚起來,把國家民族的命運與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命運緊緊相連。
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政治真正成為眾人之事,而不是皇家之事,或者幾個壟斷家族的資源爭奪游戲?!皣遗d亡,匹夫有責”才真正具備了現實條件,而不僅僅停留于自發的道義要求。這是中國在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威脅下最終自強、自立、復興的關鍵所在。
革命,并不只是狹隘想象中那種橫飛著血與火的社會動蕩,其要義是不斷進行生產關系的調整,讓社會始終保持一種向著理想目標前進的勢能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是中國革命的繼續。
只有破除束縛人的手腳和頭腦的體制機制,才能真正調整生產關系。改革開放就是如此悄然開展,逐漸匯涓流成江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方面的改革開始試點和醞釀。一般認為安徽鳳陽小崗村18個農民自發的冒險試驗,是改革開放早期星火的迸發。此后農村改革轟轟烈烈地推進,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鼓勵個體創業、允許雇工、引進外資等一系列解放生產力的措施接踵推出。尊重人的欲求,釋放社會活力,并把它們統一在國家發展的戰略之下,這是人民的歷史創造者地位在新時期下的新彰顯。
《大變革,平天下》緊緊抓住了中國革命與建設的人民性這一核心,從“中國人的現代化”說起,進入對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深情敘述。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是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開始的。
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就是討論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認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皬狞h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彼麖娬{,“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任務的關鍵。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屆三中全會,經過幾年醞釀,《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改革和開放、城市和農村、計劃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金融和工商業……各領域各層級的改革不斷展開和拓展,不斷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縱深發展,不斷推動開放向更廣闊領域拓寬。
正是因為頂層設計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以及戰略保障意義,鄧小平才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自信的人民造就自信的中國,自信的中國又強化自信的人民,今天中國的面貌,是在實踐中辯證地生成的。
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的國家能力增強,其他領域的現代化也會逐漸失去動力和方向。所以《大變革,平天下》一書在“中國人的現代化”之后,緊接著討論的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及與國家能力緊密相關的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變革,在邏輯上呈現出緊密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這一深情而冷靜的宣告,標示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歷史文化與國情實際的發展道路。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是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開始的。
在借鑒先發經驗與充分照顧自身獨特性的基礎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這三個偉大飛躍,濃縮在短短40年的發展歷程中,在人類發展史上可謂亙古未有。到今天為止,中國還是唯一一個以不同于西方典型路徑的方式崛起為生命力強大的世界大國的現代化國家。而在改革開放30周年即2008年之際,西方世界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而發展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10年過去,世界經濟都還沒有走出危機深化的陰影。而中國在過去10年里,不但成功避免了危機的深度波及,還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正因如此,中國的實踐成就舉世矚目。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長期遭受先發國家壓倒性的話語優勢侵凌的狀態下,更希望從中國發展模式中尋找可資共享的經驗。
過去的40年,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御侮、求存、自立、自強的艱苦卓絕奮斗史的高潮。這是目前生活著的幾代中國人共同身在其中的歷史,是當代中國人民可見可感的偉大歷程。同時,這也是和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民最能共情的歷史,是一個在國際上強大的意識形態和經濟話語霸權之下另辟蹊徑的示范標桿。
分享這一偉大歷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既有助于強化中國人民的共同體意識,描述今日中國現代生活的由來,也可以給全球發展中國家謀求、向往著更美好生活的人們以激勵,以借鑒。
中國實踐能給世界帶來什么啟發,既是讀懂馬克思“兩極相聯”預言的必要視野,也是中國隨著自身世界影響力擴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皟蓸O”意味著中國與歐洲所代表的西方傳統路徑有明顯區別,“四個自信”就是對這一區別的簡潔表述,同時,中國在模式解釋、價值表達和全球實踐過程中怎樣有效維護和平、合作與共榮,也是正在面臨的考驗?!洞笞兏?,平天下》對此也專辟一章,對40年來中國參與世界事務和全球合作的實踐進行了梳理與提煉。
“平天下”是2000多年來中國人的政治理想,今天“天下”的概念更加宏大,超出了地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范圍,更具有普遍主義內涵。三個字里,飽含道義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