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史婧 牛博 周振國


摘 要:臨縣野菜資源十分豐富,但長期以來未得到重視,開發利用率低。通過實地調研、考察并進行資料比對,發現臨縣野菜具有豐富的食用價值和市場價值。針對臨縣野菜資源現狀,分析了野菜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提出了開發建議。
關鍵詞:臨縣;野菜;資源調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4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647? ? ? ? 文獻標志碼:A
《國風·周南·關雎》中寫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繪了女子采集野菜的場景,說明野菜采食在我國古已有之。如今,人們出于對野菜營養豐富、天然保健的認知,野菜越來越貼近大眾生活。
在考察中,當發現不認識的花草時,拍照記錄向村民討教當地叫法,經過圖片和資料比對,最終確定學名。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到很多具有食用性的野菜,了解到其營養價值和食用方法。經過數月觀察、學習和記錄,形成這篇關于臨縣野菜資源的調研報告,以期為合理開發利用臨縣野菜資源提供依據。
1? 臨縣當地資源
1.1? 地理資源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山西西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7°35′52″~38°14′19″,東經100°39′40″~111°18′02″,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根據地貌形態可分為東北部土石山區、中部大面積黃土丘陵溝壑區、西部黃河沿岸丘陵基巖裸露區、湫水河兩岸山間河谷區。
1.2? 氣候資源
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相對高差1 267 m的地勢特征,形成東北寒涼、西南熱暖的明顯氣候差異。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雨較少,且時空分配極不平衡。
1.3? 野菜資源
臨縣生態環境多樣性為野菜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臨縣野菜資源十分豐富,尤其以莖葉類野菜最為常見。經過前期匯總,將10種可食性野菜總結如下,詳見表1。
野菜不僅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植物纖維更為豐富。有的野菜維生素、礦物質含量比栽種的蔬菜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臨縣常見食用野菜的營養價值及功效,詳見表2。
2? 臨縣野菜資源開發現狀
2.1? 利用率低
在搜集整理中發現,臨縣人對野菜的采食比較少且食用方法十分單一。大部分野菜的可食用性和食用價值還不被人所知。當地人食用較多的野菜是長裂苦苣菜,其他野菜只作為一般雜草對待。
2.2? 無人開發
臨縣野菜資源至今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通過與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座談了解到,一些當地土特產公司關注到臨縣野菜資源,但缺乏精深加工技術,難以實現規模性開發,無法打造本土野菜品牌。
2.3? 野菜資源不被重視
目前,野菜資源開發和利用沒有引起當地政府重視。相關部門對臨縣野菜分布、產量、生長環境、營養價值、市場行情等進行系統調查,并提出可操作的生產開發思路,對推動臨縣野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野菜開發利用價值
3.1? 自身價值
野菜是一種生長快、繁殖力強、能再生的生物資源,是人類新食物原料的自然寶庫,也是一種無化肥、無農藥、無污染且營養豐富、具食療作用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3.2? 市場價值
采摘的新鮮野菜可直供當地和周邊省、市、縣餐廳。很多野菜可加工成干菜或進行真空包裝,以延長存儲時間,便于向全國各地市場銷售。
目前,山西省經營野菜加工的企業不多,越早開發利用能占領越多市場份額。就臨縣野菜來說,有意向發展野菜加工的企業可結合當地旅游業大力宣傳、推廣并引導野菜產品打開市場。
3.3? 帶動農民增收
自然生長的野菜無需人工管理。村民可采集野菜向當地野菜加工企業按品種、品質供貨,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為當地農民拓寬增收渠道。
3.4? 種植價值
當臨縣野菜品牌打開全國市場,自然生長的野菜供不應求時,也可進行人工種植。春秋季可采用拱棚或露地栽培,冬季可采用冬暖棚培植。在蔬菜上市的淡季,野菜可以增加蔬菜品種,還能賣出更好的價錢。
4? 對野菜開發利用的建議
4.1? 當地政府應提高重視程度
提高對野菜開發利用重要性的認識,組建專項研究機構,制定合理有序的發展規劃,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可食用野菜種類的認知,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對野菜栽培、收購、生產加工及管理技術水平。在資金方面大力扶持,出臺獎勵性政策,引導當地食品加工企業引進野菜生產加工技術,建立深加工項目,培育龍頭企業。
4.2? 打造臨縣野菜特色品牌
臨縣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但紅棗加工企業眾多,存在深加工能力有限、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導致臨縣紅棗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臨縣野菜要想打開全國乃至國外市場,必須從創建本土品牌下手。只有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才會被更多人所認識,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客戶。
首先,對農產品來說,“質量”和“安全”是買家首要考慮的因素。在打造“種、采、加工、銷售”產業鏈的基礎上,嚴控每個環節,以保證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
其次,加入“手工”含量,用細致打造品質。比如在野菜的采摘、挑揀、晾曬上,突出手工的精細和人工操作的嚴謹,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再次,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定期針對各地消費者進行回訪,了解消費者食用感受及對產品需要改善的合理建議,以鞏固消費人群,贏得良好口碑,培養臨縣野菜品牌在各地消費者中的影響力。
4.3? 提高野菜加工能力
首先,根據野菜的組織學和營養學特點,充分利用速凍、干制、腌制、罐制、真空包裝等加工技術,采用最適宜加工方式,將野菜加工成可長期保存和便于長途運輸的產品。
其次,應根據市場導向,在提高開發技術含量、豐富產品種類上多下功夫。比如制作野生蔬菜汁、野生蔬菜茶等,研制開胃、健脾、消炎等功能性食品。
再次,引進和培養野菜研究與開發人才,強化野菜行業技術人才隊伍,提升產品研發團隊綜合實力,提高生產加工、銷售、管理水平。
5? 結束語
受時間、能力所限,走訪調查無法對臨縣野菜資源進行系統完整匯編。臨縣野菜資源極其豐富,還有更多具有藥用價值的野菜資源值得開發。臨縣政府應對野菜資源進行深度研究、合理引導和大力開發。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