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薦
摘 要:以泗洪縣農房改善工作為例,針對金融服務在農房改善項目的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金融;農房改善;蘇北地區;泗洪縣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5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01.3?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房改善項目是當前蘇北地區統籌城鄉發展和加快轉型升級的首要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關鍵是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使廣大農民能夠真正集聚于城鎮,使城鄉一體化呈現出更為快速的發展態勢。
1? 泗洪縣農房改善工作內容
農房改善工程屬于綜合性工程,涵蓋內容包括人口、土地、產業等。除確保上述要素能夠實現集聚外,還需注意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就業保障等。開發更多符合農房改善項目要求的金融產品,是金融行業服務蘇北農房改善項目的當務之急[1]。
2? 金融行業服務農房改善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系統在服務農房改善項目取得一定成績,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部分金融企業思想不夠解放,服務措施沒有落地。部分農村金融企業對蘇北地區農房改善項目認識不到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切實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農房改善項目中來。農民到鄉鎮集中居住點或縣城購房,金融部門都是被動應付,沒有給農民提供貼合農房改善項目的金融產品[2]。
其次,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重點不突出。盡管出臺了鼓勵農民建造多層公寓式住房、集中居住區工程等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鄉鎮資金投入的壓力,但仍面臨著融資困難、資金難平衡等突出問題。除重點拆遷安置工程外,整體遷建改造項目的拆遷安置、宅基地復墾等成本已經上升到30萬元/667 m2左右,迫切需要調整補助標準。
再次,農房改善項目建設主體資金缺口大,工程推進遲緩。農房改善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撐,而當前金融環境呈現出逐步緊縮態勢。泗洪縣為了滿足資金需求,向各商業銀行展開了項目融資商討,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金融部門盡可能給予支持,以期使籌措的資金能在最短時間到位。已經到位的資金在投入運作后,要予以有效監管。針對農房改善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證資金運行安全,大幅提升資金利用率[3]。
3? 金融支持農房改善項目的創新方式
3.1? 政策引領,多點發力,優化鄉村信用生態
金融生態能夠保持健康、活力,金融業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地方經濟才能保持穩健發展。泗洪縣的洪澤湖路金融街打造頗具規模,即將投入運行。這為金融部門在農房改善項目實施過程中提供更多、更優服務打好了基礎。
金融行業應順應政策要求,增強發展意識。服務農房改善項目是新時代金融行業改革創新的應有之義。金融企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政策,嚴格落實,確保服務農房改善工作不走偏、不走樣,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農村金融機構要把握農房改善的政策機遇,增強資金支持力度。
3.2?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方式方法
泗洪縣金融行業在服務農房改善項目的同時,要扎實推進“雙代償”各項工作,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實現資金運作高效率,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泗洪縣農房改善項目中,建設主體獲得融資支持,使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加快進度、提高速度、提高質量,早建成、早入駐、農民早受益。金融行業要創新思路打造新產品,以“接地氣”的產品,滿足各類農民住房信貸需求,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最大推力。在融資時,金融企業要打破傳統觀念,充分發揮市場具有的調節作用,依據農房改善項目的實際情況提供多元信貸支持。
3.3? 廣辟融資渠道,保障建設資金需求
在加大融資保障的情況下,開辟更多融資渠道。當前,受銀根收緊政策的影響,商業銀行對貸款予以嚴格管控。金融行業必須調整機制,調整信貸要素配置方案,將更多金融信貸資源配置到“農房改善”項目中。可以動員擬購買農戶提前認購補充一部分資金,還可以利用村級集體組織閑置資金。
金融企業要抓住主要矛盾,創新發展思路,科學規劃并提前介入項目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搭建發展平臺,加強相關制度和法律體系應用,拿出更多融資方法,進一步服務好農房改善項目。
3.4? 運用新技術,以科技創新提升服務水平
金融業要利用最新科技,深入探索互聯網金融支持農房改善項目的新方式、新思路。當前,農民集中居住區自營性項目較為缺乏活力。金融機構要與建設主體反復協商、密切配合,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針對性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魏歡慶,柏志勇.張愛軍: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政策 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建設[EB/OL].[2019-10-20].http://www.zgjssw.gov.cn/shixianchuanzhen/suqian/201910/t20191020_6372493.shtml.
[2]黃曉明.村鎮農房規劃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J].城鄉建設,2000(4):13-14.
[3]吳志宇.我國農村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構建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2(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