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勝瑞
摘 要:新時期,我國土地管理的重點在于土地整理,其在多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土地整理會直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更好地調整農業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土地整理;農村經濟;影響解析;認識實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6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01? ? ? ? 文獻標志碼:A
通過土地整理,土地資源可實現合理化應用,土地結構更加合理,能夠更好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與改善生態環境。土地整理能夠實現對自然的有效利用與改造,隨著社會、經濟與自然的發展,其內涵得到了不斷調整與優化。然而,我國當前的土地整理實踐活動與理論研究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有效與現實聯系[1]。
1? 增加農民收入
當前,我國土地整理工作主要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開展,但農業基礎設施通常不完善、生產條件不高,農民迫切希望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希望能夠依靠政府投資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通過開展土地整理,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積,平衡耕地,最大限度保證糧食安全,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整理以后,會大幅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使土地更具生產能力,生產成本也會逐漸降低,投入產出比也會發生變化。同時,農民非常重視經濟效益,在實際整理過程中需要充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得到廣大農民的全力支持,使其積極參與土地整理[2]。
以土地整理實現增收主要表現在直接增收和間接增收兩方面。前者能極大增加耕地數量,實現對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與糧食產量,有助于提高整體效益,幫助農民增加經濟收入。后者則是農民通過降低勞動生產成本與減少生產物質投入獲益。
2? 調整農村農業結構
目前,調整農村農業結構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任務。傳統的農業結構單一,糧經比例失調比較嚴重,不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不利于發展農村經濟。土地整理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為增加農民收入與調整農業結構服務,有助于發揮土地效益,因此需要調整農業結構。通過觀察農業內部結構可知,在土地未整理前,種植業所占比例較大,林牧漁業比例較小,且多種植單一、收益不高的傳統農作物,很難增加農民收入,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土地整理,可創造一定機遇更好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實現農林牧業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同時,土地整理日漸深入,應提高林漁牧業的比例,種植收益高、多元化的經濟作物,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縱觀三大產業結構,農業占有的優勢比較大,而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第一產業集中了大量勞動力。對農民來說,農業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而農業以糧食種植為主,因此需借土地整理這一契機,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重點開發極具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與產業,進而更好地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提高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推動第三產業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創造良好條件[3]。
由此可知,土地整理必須立足于農業結構的調整要求,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與進步。大田、小田集中發展,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在整理出來的土地上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如特種養殖與大棚種植等,發展現代、優質、高效、生態、特色農業。
3?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如今,農業生產中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尤其是第一產業。通過積極整理和開發土地,機械化操作將更加方便,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積極開展規模化經營,節省農村勞動力,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剩余勞動力通常文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幾乎難以轉移到外地,造成人力浪費,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甚至不利于穩定農村社會。但是,站在長遠角度考慮,隨著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開展與規模化經營的進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后會使剩余勞動力逐漸轉移到第二、三產業[4],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土地整理項目會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例如建設各種工程、土地平整、修建田間道路和農田水利等。
4?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相比獲得顯著改善,農村生活逐漸向城鎮生活轉變,即城鎮化。城鎮化有助于減少農業人口,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我國國情,要盡快實現農村城鎮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我國農村城鎮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資金、建設用地等。在實現農村城鎮化和加快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資金是一項重要因素。作為城鎮化的必然要求,實施土地整理可爭取到一定建設用地與資金。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出率,有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轉移支付財政資金也可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和加快城鎮化進程創造良好條件。在土地整理方面,每年大約有20億元直接用于為農民提供勞務收入或開展城鎮化建設[5]。
土地整理與建設基礎配套設施,如項目區的水、路、電、燈,能夠為人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實現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積極改造農村居民點與鄉鎮企業用地,有助于擴大規模效益,向城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土地整理在某種程度上是用現代思想改造了農村的舊傳統,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實現。
5? 結束語
土地整理與大農業和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土地整理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決于行管工作能否為廣大農民創造經濟收入。開展土地整理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發展農村農業,為此必須立足于農業發展需要,嚴格按照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和市場需求,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現如今,土地整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且成效可觀。土地整理是一項促進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需要真正站在農民角度上想其所想、急其所急,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貢獻,幫助農民致富,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任珊,田力,宋宏,等.淺論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檔案數字化整理研究——以山西某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中心為例[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9):297-298.
[2]田軍.農村土地開發整理與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10):83.
[3]蘇莉.淺談農村土地整理對整理區域的影響[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0):19.
[4]劉璐璐.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實現土地整治生態化[J].經貿實踐,2017(20):116.
[5]孫潔.土地整理經濟效應研究進展[J].黑龍江史志,2013(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