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華 姚松林 楊超 張弘智 王慧澄
摘要:針對當前貴州山區在棘胸蛙育苗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難點和共性問題,總結并梳理了在貴州山區棘胸蛙育苗過程中的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了環境條件及養殖設施、飼料、親蛙的選擇與培育、產卵與孵化、蝌蚪培育、幼蛙飼養、環境管理與調控、環境敵害控制與病害防治等相關技術環節和要點,以期為貴州山區棘胸蛙規模化的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棘胸蛙;育苗;技術體系;貴州山區
中圖分類號:S9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065-03
1 引言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David)俗稱石蛙、石雞,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屬(Quasipaa)。棘胸蛙是我國特有大型野生蛙以及蛙科資源利用最為廣泛的類群之一[1,2],廣泛分布于我國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區,因其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人工養殖,早期開展了棘胸蛙產卵與孵化習性[3-5]、蝌蚪期管理以及環境因子影響等方面的研究[6-9],但養殖戶或企業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其中最為突出和集中的問題表現在棘胸蛙的育苗環節。本文針對貴州山區環境,并通過總結多年的棘胸蛙育苗經驗和教訓,參考《棘胸蛙養殖技術規范》( BD 331181/T 019 - 2014)相關章節的寫法,梳理了育苗過程中的相關技術,形成了一套簡單實用的技術體系,用以指導貴州山區棘胸蛙養殖產業過程中的育苗技術及相關注意事項。
2 育苗技術體系
2.1 環境條件及養殖設施
2.1.1 場地選擇與水源要求
場地及水源要求如下:環境幽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交通方便,無洪水泛濫,植被覆蓋率高,水源為潔凈溪水或巖溶地下泉,水量充足,水溫穩定,水體溶解氧含量高,一般夏季適宜的水溫為20~28℃,pH值6.5~8.5,排灌方便,沒有對水質構成威脅的污染源,水源的水質應符合NY 5051的規定。
2.1.2 育苗設施
(l)育苗場地及建筑結構。整個育苗過程均在室內進行。建筑結構采取磚砌、不銹鋼管件、或木料等構成;頂棚采取草簾、木皮、遮陰網等相關遮陰材料,并預留采光窗口;冬天保溫采取薄膜覆蓋育苗場地等措施并保留通風通道。
(2)親蛙養殖池。以島嶼式方形池或島嶼式橢圓形池為主,其中心為環狀島嶼,周邊為水域,靠四周墻根留有30~60 cm陸地,并構筑石洞或鋪設遮擋物,以供親蛙休憩;單個養殖池面積為10~20 m2。養殖池以塊石或磚砌、水泥抹面清光,池底向一側傾斜,最低處開排水孔,進水管布局于養殖池四周,水管內流水采用打孔滴水方式進入池內,并于養殖池四周倒置50cm左右的防逃網;養殖池要滿足親蛙對水面、陸地、石穴、水生植物、食臺等條件要求。
(3)漂卵池。單個漂卵池按照2m×10 m規格設計,底部為l~5。傾斜設計,圍欄墻體高0. 7~1.O m。水池進水管布置在水池傾斜上部,并進行跌水設施的放置,可用梯級跌水或水流直接流在塊石上,增加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
(4)孵化箱。采用長寬高50 cm×30 cm×20 cm的方形塑料盆,在低于盆沿3~5 cm處開鑿15~20個1cm'左右的小孔,并內嵌一個小于方形塑料盆的網箱,使卵體位于孵化箱中上部,避免接觸箱體底部的泥沙,增加卵體含氧量,提升孵化率;進水管網布設于孵化箱上部,采用滴水方式進入孵化箱內。
(5)蝌蚪和幼蛙養殖池。主要采用洼地式養殖池,按照2m×3m規格設計,圍欄墻體高0.7 m,底部為圓形洼地或橢圓形洼地,傾斜坡度5。左右,底部與外部排水溝用PE塑料管相連,并在四周留有一定陸地面積供變態期蝌蚪和幼蛙休憩。
2.1.3 養殖池消毒
對于新建的養殖池先進行脫堿處理:將養殖池清洗排空后,用1000 mg/L的過磷酸鈣或20 mg/L酸性磷酸鈉潑灑浸泡1~2 d,或者采用甘薯或馬鈴薯摩擦池壁然后注滿水浸泡7d左右,達到脫堿的目的。
對于使用過的養殖池需在飼養前10 d左右對養殖池進行消毒,采用100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或100mg/L的聚維酮碘溶液噴施消毒,放養前排灌一次。2.1.4 養殖水排放
養殖水排放應符合SC/T 9101規定。
2.2飼料
2.2.1 飼料種類
親蛙及幼蛙人工飼養所用飼料為動物性飼料,主要有黃粉蟲、蠅蛆、蚯蚓、大麥蟲等。
蝌蚪培育主要為植物性飼料,有煮熟的南瓜、番茄、米飯、豆漿及藻類、水生植物等;并可適當輔以雞蛋、牛奶以及其他人工復合動物性飼料。
2.2.2 飼料來源與質量
養殖場地自身養殖、亦可通過加工或外購。在外購的原料或復合飼料時,應明確來源并檢驗合格。應符合NY 5072規定。
2.3 親蛙的選擇與培育
2.3.1 親蛙來源
為避免野生棘胸蛙親體在人工環境中的應激反應以及交叉病害感染,育苗場選擇人工繁殖飼養的性成熟棘胸蛙作為親本來源。
2.3.2 親蛙選擇
無論雌雄,一般要求3齡以上5齡以下;選擇個體較大,雌蛙體重≥150g、雄蛙體重≥200g;體質健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達到性腺成熟;無傷殘;避免近親親蛙。
2.3.3 雌雄鑒別
雌蛙胸部和腹部光滑、呈白色,在背部和四肢外側分布有較小的刺疣和黑棘,無內聲囊;雄蛙胸部布滿大刺疣,中部有隆起的黑棘,腹部呈淺黃色,咽部也有少量黑棘分布,前肢粗壯,指端呈圓球形,原拇指及內側3指有黑色錐狀刺,有單咽下內聲囊,聲囊孔長裂狀,有雄性線,紫紅色。
2.3.4 親蛙放養
(1)親蛙消毒。為去除親蛙身上的寄生蟲或其他病菌,在放養前用1%~3%氯化鈉溶液浸浴5~8 min,或10 mg/L~20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5~8 min。
(2)放養比例。雌、雄親蛙的放養比例為1: 1.5。
(3)放養密度。適宜放養5~10只/m2。
2.3.5 飼養管理
保持養殖池干凈衛生、水質清新。每天傍晚定時定點投喂一次,投喂量為體重的5%左右,以采食后略有剩余為宜。黃粉蟲、蚯蚓等動物性飼料交替投喂,在動物性飼料中按照添加200~300 mg/kg維生素A、D或魚肝油。
2.4 產卵與孵化
2.4.1 產卵
(l)產卵條件。在種蛙產卵時,要人為營造一個光照弱、環境幽靜、水質清新、水位穩定、適宜配種產卵的良好環境;并在產卵地周邊營造滴水或跌水環境,用以吸引親蛙前來產卵。水溫在15~25℃,氣溫在18~28℃。
(2)產卵時間。貴州山區4~9月底為棘胸蛙產卵期,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產卵時間多集中在凌晨1點~4點。
(3)產卵附著物。在島嶼式親蛙養殖池的溝渠水面傾斜放置光滑的木板或者塑料板材,用于親蛙卵塊的附著。
(4)卵塊收集。蛙卵產出后宜在上午10時前收卵,采用將產卵附著物與卵塊一同安全地轉移至漂卵池中。
2.4.2 孵化
(1)孵化轉移。待蛙卵在漂卵池中長出尾巴后或在卵中偶有活動后將卵塊從附著物上移至孵化箱中,其過程采用刮刀將卵塊從附著物上分離開來。
(2)孵化密度。1000~2000粒/m2。
(3)孵化條件。水溫20~28℃,室內光照為自然散光條件,水質清新,增加進水量,溶解氧含量大于5 mg/L[6],孵化時間大約8~15 d。
2.5 蝌蚪培育
2.5.1 飼養
出膜后20 d內在孵化箱內進行飼養,主要投喂新鮮牛奶,每1000尾蝌蚪日投喂50g;或投喂煮熟雞蛋黃,每3000尾蝌蚪日投喂1個,將雞蛋黃包在紗布內用手捏擠成糊狀,蕩洗在碗里成微小懸浮顆粒,再將雞蛋黃水緩慢投入池內。20 d后移至蝌蚪池中,每1000尾蝌蚪日投喂煮熟的南瓜、白菜、稀飯等植物性飼料500~1000 g以及隔天一次的1個生雞蛋蛋液,或粗蛋白質含量為33. 19%、粗脂肪為1.75%的配合飼料,隨著蝌蚪的生長逐漸增加投喂量。每天投喂時間為傍晚后定時投喂,并于第二天清晨清理未食用完的殘體。
在7月以前孵化的蝌蚪采取植物性飼料與動物性飼料配合使用;7月之后孵化的蝌蚪主要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主要預防因變態后幼蛙個體太小難以越冬。2.5.2放養密度
蝌蚪體長30~60 mm,放養密度250尾/m2~350尾/m2;體長60 mm以上,放養密度150尾/m2~250尾/m2。
2.5.3 適時分池
根據生長情況對30日齡的蝌蚪進行第一次大小分級,把體長大小相對一致的分選至一個養殖池內。
2.5.4 變態控制
變態適宜水溫25~28℃。4~7月孵化的蝌蚪在當年可完成變態;8~9月孵化的蝌蚪通過少投或不投喂動物性飼料,增加或全部投喂植物性飼料,降低蝌蚪的發育程度,進而實現以蝌蚪的形態安全越冬,并延緩至第二年變態,從而提升幼蛙的成活率。
2.6 幼蛙飼養
2.6.1 蛙體消毒
室內培育的幼蛙寄生蟲(主要為水蛭)和病菌較少,無需專門進行消毒處理;對有病害的幼蛙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2.6.2 放養密度
幼蛙每平方米放養100只左右,放養密度隨著幼蛙的長大逐漸減小。
2.6.3 飼養管理
生長適宜水溫18~25℃,氣溫20~28℃。保持養殖池通風良好、干凈衛生、水質清澈;每天傍晚定時定點投喂一次,投喂的活餌要求大小適宜。投喂量為體重的5%左右,以采食后略有剩余為宜;按照規格大小及時分級飼養。
2.7 環境管理與調控
2.7.1 防暑降溫管理與調控
空氣溫度和水體溫度是影響成蛙、幼蛙及蝌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育苗過程中針對夏季高溫情況,繁育池頂部采取多層遮陰網、草簾子遮陰等措施,并保證場地內空氣流通順暢,實現降低養殖場地內部溫度的目的。
2.7.2越冬管理與調控
(1)越冬方式。貴州山區棘胸蛙育苗過程中的親蛙以及幼蛙的越冬方式主要通過越冬池、泥土洞穴、枯枝落葉覆蓋或采取塑料薄膜構建棚罩等進行安全越冬,并保持室內濕度和空氣流通。
(2)環境調控。水溫降至8℃時棘胸蛙開始冬眠。在原有育苗地上構建適宜越冬的場地,并確保蝌蚪養殖池內的水體不結冰;春季水溫回升并穩定在10℃以上后,撤出越冬場地上的相關設施和材料;若在冬眠其間溫度回升至10℃以上,親蛙或幼蛙出來活動時,可在餌料中適當增加多維元素,以預防腐皮病。
2.8 環境敵害管控與病害防治
2.8.1 環境敵害管控
在棘胸蛙繁育過程中,會出現針對成蛙、幼蛙、蝌蚪以及卵塊的發育生長造成影響的敵害生物。在貴州山區鼠類、蛇類、鳥類是最普遍和危害程度最深的敵害生物,主要防治措施為:保持育苗場地清潔,并通過加蓋防護網(墻)、誘捕等方式進行;水蛭以及橈足類、水生昆蟲類生物是繁育過程中的第二大類危害生物,其中水蛭主要吸食蛙體血液,橈足類、水生昆蟲類主要侵食卵塊和蝌蚪,防治措施為:源頭注水口加濾網,濃度20 mg/L高錳酸鉀潑灑后1~2 min后清池,針對水蛭影響個別蛙體嚴重的需單獨進行高錳酸鉀或氯化鈉液體的防治。
2.8.2 病害防治
消毒預防:蝌蚪、蛙入池后,每7~10 d按每立方米池水加高錳酸鉀10g,用少量水溶化后均勻潑灑全池。在育苗池入口出設置一處高錳酸鉀液體消毒池,養殖人員在進行場內管理維護時,需通過消毒池以及消毒液進行水靴和手套等的消毒與衛生防護,相關工器具在使用前后均需清洗并消毒;病蛙應遠離育苗場地進行隔離和治療;病死個體需及時移除,并遠離養殖場地外進行深埋或銷毀;育苗池內的水體均需消毒后排放。
藥物的種類、用法、用量、休藥期及相關注意事項,按NY 5071-2002執行。
3 討論
貴州山區地質、地形地貌背景條件復雜,包括了碎屑巖地區和喀斯特地區。因地質背景、地貌條件和水文條件等存在空間上的差異,導致了影響棘胸蛙育苗的水量、水質以及氣候條件亦不同,因此在這些區域所開展的育苗應根據區域條件背景的不同而相應的采取技術上的調整措施,用以達到健康養殖并提升變態率和幼蛙成活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l]Frost D R.—Quaslpaa Dubois, 1992- Amphibian Spesies of theWorld 5.6,an Online Reference[ M].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3.
[2]Frost D R.“Quasipaa Dubois, 1992Amphibian Spesies of theWorld 6.O,an Online Reference[M].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6.
[3]丁漢波,福建邵武兩棲動物的調查及其習性生活史之研究[J].福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56(2):1-23.
[4]鄒明泉,閩西北棘胸蛙的生態調查及人工試養觀察[J].生物學雜志,1983(3):4~8.
[5]楊偉國,周道三,林溪平,等,棘胸蛙的生態習性與人工養殖方法[J].生物學雜志,1990(4):19-23.
[6]朱炳全.石蛙孵化因子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1999,25(6):632~634.
[7]呂耀平,水溫對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1,14(4):71~73.
[8]章海鑫,余智杰,馬保新,等.不同飼養環境因子水平對棘胸蛙蝌蚪變態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2):180-182.
[9]暨柳華.棘胸蛙蝌蚪期的養殖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7,8(15):193-195.
收稿日期:2019-10-16
基金項目:貴州科技計劃課題(編號:黔科合SY字(2013) 3147號,編號:黔科合平臺人才[2017]5720)
作者簡介:吳克華(1979-),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山地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