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剛
摘 要:在新常態下,農業生態轉型具有標準化條件。堅持農業生態可持續和循環發展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和目標。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問題,要想獲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就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率,保護農業環境。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路徑;新常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6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4.5;F224 ? ? ? ? 文獻標志碼:A
在經濟新常態的有效推進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在新常態理念中,農業生產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實質性的要求是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有效提升土地資源使用率和利用率。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生態經濟發展面臨著土地、勞動力、科技等諸多方面的挑戰,而要想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就要堅持走綠色生態農業的標準化道路。不論新常態還是傳統農村經濟發展,都要依賴轉型升級、推進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1? 新常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挑戰
新常態下的農村經濟發展要考慮勞動力的效率和質量。勞動力的效率和質量高,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在延伸發展的重要方針下,要對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嚴密分析和判斷。
1.1? 經濟新常態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技術逐漸轉型,具有一定系統化結構特性。
(1)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快速交互性,逐漸邁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緩慢,貿易經濟下調速度也非常明顯,這導致經濟收益降低[2]。
(2)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和建設的結構層次出現了改變,在新常態下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規劃目標。在這種目標下,快速、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代替了傳統的經濟發展目標。目前,在新常態的推動下,應該保證經濟轉型的穩定性,以此實現標準化轉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以全新的服務形態代替原有的工業化形態,在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注重經濟效益的增長[3]。
(3)注重非農經濟產業的建設,利用多種方式增加我國農民的農業經濟收入。新常態下的農業經濟轉型要注重外部資源的協調性,從當前的農業結構角度分析,在制度與產業特質的有效約束下,在生產時有效保護環境是新常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生態農業保護下,農業生態經濟應轉型發展[4]。
1.2? 農業經濟發展薄弱增加了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難度
基于農業環境的污染現狀,農業經濟轉型有一定難度。我國地域遼闊,氣候類型眾多,地形極具復雜性,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復雜,并且我國土地和農業資源開發出現了浪費的情況,農業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大量污染,農業種植缺乏科學性也導致許多土地出現了資源流失的情況。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態經濟的有效轉型。
農業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經濟轉型,最有效的就是降低農業能源的消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經濟效益較低,基礎建設比較緩慢,整體機械化水平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的農業生態經濟剛剛起步,應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5]。
在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對農業資源和土地的保障具有一定局限性。相比于傳統模式,農村很多年輕人進入城市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現象。
2? 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發展模式要求
在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要求中,農業經濟發展遵循生態發展的理念,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目標,確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2.1? 新常態對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要求
有效提升生態意識是當前各級政府推動農業生態轉型的目標。在這一生態目標的影響下,加強農村地區的生態教育宣傳是最為可行的方式之一。對農業環保意識進行結構化的推廣和宣傳,在宣傳環保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性,促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6]。
在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生態保護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當前農業現代化生產可以實現農業資源科學化分配,在農業生態轉型的過程中,應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將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到農業生態轉型中。而農業科技的有效投入也是推動生態農業轉型的關鍵。
2.2? 新常態對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發展模式
我國地域遼闊,平原面積相對較少,再加上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分配不均。對此,農業發展要注重農業生態經濟轉型。
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要了解各地生態經濟轉型的發展情況,對于具有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給予合理的發展方案,結合模式進行可持續生態發展下的農業轉型新革命。林業和畜牧業開展農業的三方交互合作,為生態農業轉型提供空間。有效建立相關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多種格局下大力推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
3? 結束語
針對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轉型及其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當前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應該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以此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在這一基礎上,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優質、安全、綠色、健康的生態農產品。通過農業生態經濟轉型,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建設可持續循環的農業經濟建設體系。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強化農村地區環境治理工作,通過有效的機制實現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和相關農業環境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李? ,王繼軍,劉普靈,等.退耕還林工程與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協同性研究——以安塞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7):1179-1190.
[2]徐光耀,戴天放,麻福芳,等.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安全相關性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7,
29(5):34-37.
[3]孔凡蕓,牛來春,樊佳奇,等.體驗經濟在現代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中的應用——以石林萬家歡農業生態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1):105-107.
[4]鐘珍梅,翁伯琦,黃勤樓,等.基于能值理論的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例[J].生態學報,2012,32(18):5755-5762.
[5]孫曉霽.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轉型及其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9(9):22-24.
[6]楊亦民,劉若蘭.基于生態經濟效率的農業生態轉型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