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內容摘要】在科學素養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意識,理解這個目標的真正意義,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跳出“套路式”實驗教學的框架,合理進行實驗預設,巧用學生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靈活開展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借助微課、數字化實驗等多媒體信息手段,讓科學實驗課堂綻放異彩。
【關鍵詞】科學素養實驗探究定性與定量實驗
一、背景分析
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第5節《物質的溶解性》第一課時,是學生從認識“溶液”到學習“溶解度和質量分數”的中間過渡章節,其中“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的實驗活動是本節重點之一。無論是查閱網上的教學資料、跟其他教師交流,還是翻看自己以往的上課教案,在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的實驗活動中,教師的預設一般都是先引導學生提出“物質的溶解性與溫度、溶劑的性質有關”的猜想,再設計定性實驗,收集事實與證據。由于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因此基本上都能實現教學目標。而實際上學生在該實驗中往往會提出“物質的溶解性與溶劑質量有關”的猜想,對于這個猜想,很難用生活經驗或者簡單定性實驗將其推翻,對此教師一般會先回避,等到后面學習完溶解度和質量分數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再去理解。這樣一來,可以確保一節課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但這樣的探究能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和意義嗎?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嗎?教師往往會對學生的猜想加以挑選,原因歸根到底是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
二、教學思路與策略
我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推翻原有模式,在科學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因勢利導,重新構思實踐了本節課。首先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對元認知知識的分析和評價,讓學生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能夠不斷的對實驗方案進行評價和反思,理解科學總是不斷改進原結論,得出新結論,逐漸走向真理的過程。然后進行了對學生“生成性問題”的“預設”,讓其成為我教學的新資源,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做好“遇見”課堂“意外”的準備。
針對學生提出“物質溶解性與溶劑的質量有關”的假設,我事先準備好定量實驗的微課視頻,整理出實驗的數據報告單。微課視頻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既讓學生獲得了必要的知識,也留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充裕時間。最后為了加深理解科學實驗的“精”“準”對結果的影響,我還找到了有關數字化實驗的科學視頻和資料。
三、實施過程
片段1:學生活動: 讓學生自己提出猜想,小組交流后保留合理猜想,然后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結果看到的是這樣的學生反饋:
實驗結束后,在評價與交流環節中,我對孩子們的這個猜想提出質疑,此時班上立即竊竊私語了起來,孩子們一番思考后,一個膽大的學生甚至想要把實驗過程分析給我聽,以此證明自己的結論。
我指出在實驗的設計上,同學們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遺憾的是即使我提供了能進行定量實驗的器材,同學們設計出的實驗還是比較簡單,屬于定性研究。那么如果是定量實驗,又會如何呢?于是我播放出提前準備好的微課視頻,并展示出定量實驗的記錄單,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
設計意圖:在我的實際教學中,兩個班共12個學習小組,經過小組探討后,最終全都保留了這個猜想,甚至驗證出了這個結論。顯然學生得到的是一個錯誤的結論:物質的溶解性與溶劑的質量沒有關系。以往采取回避,等學生學完后面的知識后再去理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心里帶著困惑地接受知識,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也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布魯納認為的回饋是學生發現問題答案時,從錯誤調整到正確的認知過程,學生一旦發現錯誤而自行更正之后,所產生的回饋作用遠比外在獎勵更有價值。若學習者在其自行發展出的概念與新概念或現實情境不符合時,會產生認知沖突,或稱為認知失衡。這種沖突會引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習者進行概念修正,也就是調適的過程,使新舊概念統整在新的認知結構中。這樣,在認知沖突中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因此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認知沖突。
片段2: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非常的認真,當看到溶質質量的具體數據時,幾個反應較快的孩子馬上頓悟甚至情不自禁的要將結論喊出來,激動不已。等到實驗報告單呈現出來時,班上沸騰了,孩子們搶著發表自己的新發現。
學生活動:學生分析匯報單中的數據并小結
匯報單1中A組和B組、匯報單2中1組和3組比較:其他條件相同時,物質能溶解的最大質量與溶劑的質量成正比,即單位質量的溶劑溶解的溶質量不變。說明溶劑增多,雖然能增加了溶質的質量,但是并不能提高溶解能力(即溶解性),物質的溶解性與溶劑質量無關。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進一步體驗科技與教育的融合,我將事先準備好的“傳感器探究物質溶解性”的視頻播放給同學們觀看,讓同學們初次接觸數字化實驗。讓學生談談觀后感。
有學生評價:自己最初實驗過程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質量的判斷是十分主觀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客觀而嚴謹的。也有學生總結:實驗的探究過程太奇妙了,原來實驗設計的精確程度對揭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影響巨大,我們應該學會設計定量實驗,甚至是數字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初次接觸數字化實驗,讓學生體會到隨著科技發展,實驗的精確性也在不斷提高。通過定性實驗的呈現,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數據分析,會不斷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并體驗科學探究的本質。
四、總結反思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真正含義,在教學設計時定位高階目標;其次,借鑒經驗但不能墨守成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因勢利導成為新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更應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將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多接觸前沿科技,走在科技時尚前沿……
【參考文獻】
[1]曹宏翚.在探究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J].名師在線,2017(21).
[2]彭剛.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 2016(z1):50-51.
(作者單位:義烏市群星外國語學校)